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涂亮鸚哥嶺的綠色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青年團隊紀事(下)
2013年06月08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鸚哥嶺最醒目的顏色是什麼?綠色。

在鸚哥嶺人眼裡,青春最靚麗的顏色是什麼?也是綠色。

這些年輕人把綠色青春,揮洒在綠色土地上,用生命守護一片青山,倡導生態文明,幫助群眾致富,寫下動人的青春故事。

鸚哥嶺的守護神

“都說我們是鸚哥嶺的守護神,其實,大山才是守護神,是她的呼喚留住我們的腳步。”

【現場】

崎嶇的山道,僅容一輛摩托車通行﹔低矮的茅草房,伴隨三代人吃喝拉撒,這就是初看道銀村的印象。

午后,村民王友蓮坐在昏暗、狹窄的廚房裡,正收拾碗筷。見記者進來,忙讓了個馬扎。

“飯后忙些啥?”

“去看看橡膠林,有4000多棵。”

“原來就有?”

“不,后來種的。以前不知道林子重要,砍了不少樹,改種橡膠,又不得要領。大學生來之后,讓大家一起保護雨林,還幫著管理橡膠。去年,我家橡膠樹產的膠水,賣了四五萬元。”王友蓮說。

【回放】

鸚哥嶺保護區周邊6個鄉鎮103個自然村,生活著1.8萬余居民,世代以農林業為生。交通不便、資金缺乏、沒有科學種養技術。

貧窮的村民,不斷向大山索取。保護區成立前,“放火燒山種稻子、拿起鳥銃打野味、砍下大樹換票子”的事屢見不鮮,熱帶雨林岌岌可危。

“對盜獵、盜伐者,絕不容情。”2007年12月2日晚,管理站接到舉報,說有人在鸚哥嘴盜伐木材。老站長周亞東和李之龍、3名護林員開始抓捕行動,蹲守在老牧場一整夜。大山裡的夜晚真冷,5個人又冷又餓,隻能靠米酒暖暖身子。次日上午8點多,終於一舉將3個盜伐者抓獲。

一開始,靠山吃山的村民對禁止打獵、不讓砍樹不理解。為此,保護區轉變工作方法,從單純管理、執法變成管理、執法、合作齊頭並進。

一次,樂東縣萬沖鎮一位60多歲的阿婆請幾個人毀林開墾,種植香蕉。接到報案后,李之龍帶隊到村裡調查。阿婆情緒很激動,拉李之龍看她病重的丈夫和兩個弱智的兒子。此后,李之龍多次到萬沖,幫阿婆在林地裡種白滕、生姜,增加阿婆的收入。慢慢地,阿婆改變了態度,不再毀林開墾。

“都說我們是鸚哥嶺的守護神,其實,大山才是守護神,是她的呼喚留住我們的腳步。2010年,鸚哥嶺組建森林公安局,加上一支270名護林員組成的巡山隊,共同護衛著鸚哥嶺的安寧。”李之龍說。

環保理念的傳播者

“道銀村設立第一個禁漁區兩年,河裡的魚多了,消失的紅面軍魚也回來了……”

【現場】

距白沙縣城30多公裡的南開村委會辦公室內,河南姑娘王亞面帶羞澀,向村干部講解禁漁區項目。

去年,王亞大學畢業后,來到鸚哥嶺,被分配在社區宣教科。在科長王雲鵬的帶領下,她經常到社區宣傳生態保護。

“本村的工作好做,外來人夜裡抓魚,不好管。”道小村村民小組副組長符海彪擔心地說。牙南村村民小組組長符克坤建議:“定期巡視,設立警告標牌,制定村規民約,禁止毒魚、電魚、炸魚。”

王雲鵬給大家鼓勁:“2008年,道銀村設立第一個禁漁區兩年,河裡的魚多了,消失的紅面軍魚也回來了……如今,保護區周邊已經建起11個禁漁區。大家共同努力,魚類資源一定能得到有效保護。”

【回放】

提高村民生態文明意識,不僅靠口頭宣講,更要身體力行。

在保護區“野生動植物拯救中心”內,記者看到大學生們親手制作、挑選的生態環境宣傳品。有鸚哥嶺樹蛙、紅面軍魚、眼睛王蛇、斑蝶等動物標本﹔有《各種各樣的魚》、《昆虫記》等科普圖書、光盤﹔還有一份挂歷,印著距瓣豆、海南山鷓鴣等動植物照片,加配護林員相片、寄語,比如“熱帶雨林多蛙鳴,風調雨順樂不停”、“不採野生植物,自然生態可留住”、“保育原是最重要,環境健康一家笑”……

“這些宣傳品在‘鸚哥嶺講堂’、‘小手拉大手’等活動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王雲鵬說,保護區經常舉辦講座。從生物多樣性保護,講到珍稀動植物研究、社區工作開展等,迅速提高了周邊村民的環保意識。宣講的同時,大學生們更注重言傳身教。2007年,王雲鵬第一次來到道銀村,被眼前臟亂的景象驚呆了:村裡沒有廁所,方便時隨處解決﹔散養的豬四處亂跑,一下雨,房前屋后,豬糞臭氣熏天。

王雲鵬他們和香港嘉道理農場合作,一起在道銀村修建環保旱廁和軟床豬圈。“豬圈裡鋪上稻草和落葉,能吸收豬的糞尿,不僅防止惡臭擴散,還是很好的農家肥。”王雲鵬一邊耐心勸說,一邊手把手教村民收集糞便、清洗豬圈。

2010年,在保護區的幫助下,道銀村建成首個社區活動中心。揭牌那天晚上,全村老小都來參加慶祝活動。村長符金海舉起酒杯興奮地說:“感謝保護區的兄弟們!以后,我們全村人一起保護好家鄉的山山水水。”

山區群眾的貼心人

“來到鸚哥嶺,才知道人和人的距離原來可以這麼近。”

【現場】

早晨,溫暖的陽光為紅新村的青山鑲上一層金色。村口的涼亭裡,懸挂著“稻鴨共育”宣傳欄。仔細看去,大學生手繪的生態農業示范圖惟妙惟肖。

村委會副主任王宏耀帶我們來到自家稻田邊。稻子已經抽穗,圈在一處的鴨子嘎嘎叫著,在田邊水池裡歡快地扑騰。

王宏耀說,以前,稻田長滿了專吃秧苗的福壽螺,隻能用農藥殺。現在,鴨子到田裡吃草、虫、福壽螺,糞便還能當肥料。鴨子在田間自由生長,鴨肉好吃,很受歡迎,總的算下來,一年多掙2000多元。

【回放】

2008年,大學生們從網上得知貴州山區有“稻鴨共育”模式,專程前去取經,在道銀村、紅新村等地試點。

王宏耀說,一開始,村民怕虧本,很少養鴨子。社區宣教科的麥嚴最怕喝酒。為了推廣“稻鴨共育”,他自帶一瓶酒,主動和鄉親們“套近乎”,承諾免費提供鴨苗。

鄉親們終於被感動了。道銀村16戶人家,每家從管理站領取10隻鴨苗。大學生們挽起褲腿,下田示范插秧、澆灌、放養鴨子。當年,道銀村稻谷滿囤、鴨肥蛋大,喜獲豐收。

除了“稻鴨共育”,管理站還購買了益智、胡椒苗、牧草種子分發給村民,指導他們開展林下套種﹔教會村民養蜂技術,擴大養蜂產業。

大學生們的熱心幫扶,鄉親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有一天,管理站辦公室副主任許碧果和幾個男生在村民家干完農活,大伯硬是留他們吃飯。許碧果知道大伯家裡窮,說:“管理站規定不能在老鄉家裡吃飯。”大伯拍了拍門板,說:“規矩是人定的。哪有光干活不吃飯的道理?”幾番推說不過,許碧果也擔心走了會傷大伯的心,就留了下來。

可他們沒想到,大伯把家裡准備過年的唯一一隻雞殺了。大伯不停地給大學生們碗裡夾肉,自己的碗裡卻隻有米飯。

“你是瓊海的,生活條件好。這裡窮,能來幫我們,不容易啊!”大伯說。

聽了大伯的話,許碧果的淚水在眼眶裡直打轉。“來到鸚哥嶺,才知道人和人的距離原來可以這麼近。”她說,6年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換來村民的真情,這是鸚哥嶺給大學生最珍貴的饋贈。這片情誼,將鼓舞他們堅守鸚哥嶺,譜寫新的青春之歌。(馬躍峰 黃曉慧)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08日 06 版)

(責編:楊媚、權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