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新挑戰呼喚升級版——如何看待基層干部系列報道之四

2013年05月24日07: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很快,群眾利益訴求不斷增加,基層工作要求越來越高。”“當前基層工作的形勢、任務、對象都在變,我們怎能不變?”

前不久結束的河南商丘全市鄉鎮黨委書記、鎮長輪訓班上,求變、轉型、升級……成為基層干部強烈的呼聲。

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執政后的一項根本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於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執政骨干隊伍。

當前,干部隊伍能力不足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本領恐慌”、“能力不足”的問題相當普遍。這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基層干部反復提起的一個話題。

工作轉型、能力升級,是對基層干部與時俱進的現實要求。

拆掉“隔心牆”,感情上與群眾零距離

“交通方便了,干部離群眾卻遠了﹔通訊發達了,干部與群眾交流卻少了﹔干部文化程度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本領卻降低了﹔干部下基層頻繁了,基層工作的底氣卻不足了……”

在一名基層干部的手機微信群裡,記者看到,段子引起了熱烈討論。

我們黨的最大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然而,確有部分基層干部在感情上、思想認識上與群眾產生了距離。 

在調研中,有群眾反映,少數基層干部宗旨意識淡薄,群眾感情淡漠。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和群眾上訪問題時,有的基層干部自覺不自覺地把群眾作為對立面來對待﹔還有一些干部隻對上級負責、不對群眾負責,抓的“大事”主要圍繞著上級下達的責任指標,而群眾關心的問題被認為是“小事”,不屑一顧﹔有的干部熱心立項目、出政績,群眾關心的諸如電視信號不清、道路不暢、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喊破了嗓子也沒能引起干部的應有重視……

山東沂南縣委書記劉淑秀講起了一件事:以前縣裡一年擬定10件或20件大事,花很大力氣辦下來,群眾卻並不買賬。今年初,縣裡改變做法,向群眾征求意見,從最不滿意的10件事抓起。此舉一出,立馬受到了群眾好評。

山東省委組織部研究室主任任剛說,少數干部長期不直接和群眾打交道,拍腦袋決策,憑感覺辦事。這樣一來,這些干部對群眾的願望、要求比較陌生,思維方式、辦事方式難免與群眾產生差異,特別是不熟悉群眾心理,與群眾使用不同的話語方式,群眾就會對他們產生隔閡感。制定工作措施,就會出現閉門造車、不切實際的情況。

“現在早已不是你強勢群眾就買你賬的時候了,關鍵是看你是不是有服務意識,是不是走群眾路線”,山東省章丘市委書記江林說,“干群心勁兒統一,什麼事都好辦。”

當面交心更容易消除隔閡,平等交流更容易增進感情。用微笑消解群眾的火氣,用耐心消除群眾的怒氣,用真誠融化群眾的怨氣,“真心關愛群眾,真正給群眾辦事,說話就有人聽,干事就有人跟。”

打造“升級版”,能力上與時代同進步

“您覺得群眾對您的工作能打多少分?”面對記者的提問,河南省輝縣市冀屯鎮書記趙華錄謙虛地說:“能打60分吧!”

他在鎮裡當了15年書記。冀屯鎮形成特色產業——全國最大的現代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去年銷售收入10億元。下一步該怎麼發展?趙華錄有些犯難。

“隨著形勢和任務的不斷發展,我們熟悉的方面正在減少,不熟悉的方面正在增加。”趙華錄說。比如,勞動力外流造成的“空心村”問題、土地流轉中的矛盾,等等,使得基層干部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應對挑戰,必須加強能力建設。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指出,快速發展變化的時代,迫切要求著重提高干部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解決民生突出問題的能力、開拓創新的能力、依法辦事的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輿論引導的能力等。

首先要提高謀求經濟發展、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貴州仁懷市雙龍村黨支部副書記徐支剛,不僅是群眾眼中的“能人”,也是群眾認可的“帶頭人”。他還有另一個身份:二合鎮蔬菜協會黨支部書記。這幾年,在他的帶領下,雙龍村發生了不少可喜變化,發展了一些經濟項目,但他依然感到憂心忡忡。徐支剛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經從吃得飽轉為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面對這種變化,不僅我們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而且基層干部的能力和素質也必須跟上,否則怎麼帶領群眾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作為帶頭人都要考慮。”河南省衛輝市委書記王惠民說,新型工業化,人與社會、自然全面可持續發展,對招商引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挖到籃子裡的都是菜,現在不能隨便挖了。為了解決“招商”困局,一些地方打政策的擦邊球,或者廉價出讓土地,或者承接一些“落后產能”或高污染產業,引來群眾議論紛紛。這樣的事我們不能干!

其次要提升處理干群矛盾、依法辦事的能力。河南民權縣花園鄉屈庄村支書陳文兵說,群眾的權利意識、自我保護意識越來越強了,但履行義務的意識依然不足,一旦出了問題,干部光靠蠻干是不行的。新鄉縣委書記劉繼紅回憶起當村民組長時的解決辦法,過去群眾鬧矛盾,村干部兩邊一罵,罵完請兩家一起喝頓酒,就握手言和了。現在,不敢罵也不能罵了,群眾的民主意識很強,處理矛盾的方法也必須轉變。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依法辦事對基層干部的考驗比較大,比如計生、拆遷問題。”趙華錄告訴記者,這一點恰恰是基層干部急需升級、急需轉變的地方,必須牢固樹立依法辦事的規則意識,養成遇事找法的思維方式。

“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不少基層干部發出這樣的感嘆。這背后正是呼喚基層干部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必須與時俱進,創新能力必須升級提高的現實要求。

“鄉鎮機構改革后,新生力量多年得不到充實,造成干部隊伍年齡整體偏大、結構不合理,客觀上影響了鄉鎮干部隊伍的創新活力。”河南長垣縣魏庄鎮黨委書記史振彬表示,如何主動適應變化,以改革創新精神開展工作,很多基層干部自身也很著急。

走好“貼心路”,工作上為百姓多解憂

河南省東部的民權縣龍塘鎮。綠油油的麥地被清澈明亮的溝渠整齊分割,阡陌縱橫,生機盎然。當地人告訴記者,這是土地流轉發揮作用的結果,而具體推動這一工作的就是吳堂村支部書記吳金成。

村民吳道林說,村支書冬天跳到河裡疏通河道,搞得一身黑﹔夏天忙前忙后,汗漬滿身漂白了衣衫。“群眾知道,傻是村支書為群眾辦實事的作風。”村支書贏得了村民尊重。

“基層工作是靠腳底板來做的。”吳金成說。在人們眼裡,這些“腳底板干部”都是服務群眾的“好手”,他們工作實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到了群眾心裡去。也正是在這些大大小小的事務中,他們得到了錘煉,長了真本事,練就了“真功夫”,也為個人的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工作接不接地氣,作風扎實不扎實,決定著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群眾基礎。雲南省孟連縣原縣委書記,一年內隻下鄉26次,且都是當天返回﹔鄉鎮主要領導多住在縣城,周一下鄉,周五回家。干群關系緊張,最后釀成了群體事件。“如果縣鄉干部作風深入務實一點,問題解決得早一點,許多矛盾就會化解在萌芽狀態。”當地人評價。如今,孟連實現了從“孟連事件”到“孟連經驗”的重大轉變,也印証了這一點。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貴州省金沙縣委組織部長王麗佳說,基層干部不僅要干成事,還要辦事公道。群眾最有意見的是處事不公,優親厚友,以權謀私。

談到當前群眾的突出要求時,山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劉永巨說,“老百姓原來是喜歡能人,現在更喜歡公道人。” 

在一些地方,群眾既希望發展公益事業,又怕干部在辦事中“揩油”。新鄉市古固鎮鎮長助理汪明義是技術干部,負責鎮裡新型社區建設,這被看作是“有油水”的工作。工程施工前,汪明義就將預算公開,逐戶做好村民工作。整個過程不偏不倚,社區建設圓滿完成,他本人也在村民的支持下,當選為新鄉市十大杰出青年。他說,“農村穩定不穩定,村干部廉潔、公道與否是關鍵。”

現實在急切地呼喚基層干部自覺提升能力素質,實現轉型升級﹔同時,全社會也要對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基層干部們,多一份理解、多一些關心,為他們干事創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記者杜飛進 溫紅彥 張毅 朱思雄 董洪亮 倪光輝 姜 潔 李章軍 王漢超 黃 嫻)

《 人民日報 》( 2013年05月24日 01 版)

(責編:程宏毅、楊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