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來自湖南衡東縣的調研報告④)

服務好了,群眾才認可

記者  朱思雄  李章軍  顏  珂  楊  彥  饒文靖

2013年04月16日07: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者按:

基層干部是基層組織建設的主力和先鋒,基層干部的工作,是支撐黨和國家事業的基石,關系百姓福祉,體現執政水平,展現黨的形象。他們職級不高,往往處在各種矛盾和沖突的中心地帶,處於與群眾直接接觸並解決問題的工作前沿,還處於社會各方面關注的焦點之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同樣面臨嚴峻考驗,工作繁難,貢獻很大,壓力也大。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如何轉變,能力素質如何提高,體制機制如何調整配套等等,直接關系到基層干部形象的改善。

湖南衡東縣的基層干部在努力踐行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的宗旨上,做了不少實實在在的工作。在得到群眾認可的同時,他們苦樂不均,甚至有不解,有委屈,有怨言,也有無奈。

本系列到此結束。

管長遠的事情做得少了

農村基層組織“離群眾近了,和百姓親了”,農村基層干部“走得勤了,認得人了”。在衡東採訪期間,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評價。

記者採訪發現,為滿足群眾的致富願望,一些地方致力於上項目,找能人,找資金。村鎮干部熱衷項目興村、產業興村,修橋修路修渠,建校建場所,發慰問金等,與老板的關系熟了,和“能人”的聯系多了,但與群眾的關系未必更緊密了。一位長期從事基層工作的組工干部感慨:“有時候,錢多了,距離未必就近了,尤其是心的距離,金錢可能在干群之間壘起一堵更厚的心牆。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地方村容村貌好了,群眾生活富了,但對黨組織的信任感、認同感卻下降了。”

逢年過節應景式的尋貧問苦多了些,實質性、經常性的聯系少了些。採訪中,一些基層干部認為,為了拉近干群關系,基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但群眾看到更多的,是逢年過節式的應景式內容。以鄉鎮干部駐村為例,群眾一開始也是歡迎和體諒的,但后來發現,除了聽聽群眾的抱怨,很多問題駐村干部也無能為力,久而久之,客觀上讓群眾產生一種“是在做樣子”的感覺,有的甚至產生反感情緒。

熱衷立竿見影的短期行為,追求路邊工程、“簡報”工程和轟動效應。採訪中,不少干部承認存在應付性的短期行為。他們認為,既然無力去改變現狀,而來自上級機關的各種考核又紛至沓來,為應對檢查的路邊工程、簡報工程就不可避免了。一些基層干部對此倍感委屈:“誰不願踏踏實實干一件事,可現在的考核和評估,明擺著是不可能讓你一茬接著一茬干同一件事情的,管長遠的事自然做得少了。”

存在優親厚友、各取所需、與民爭利的現象。在鄉鎮工作14年的一名黨委書記告訴記者,群眾最講實惠,而能直接帶來實惠的,往往是項目和資金,當大量的工作都圍繞著項目和資金展開時,考慮到農村基層非親即故的特征,其中存在著各取所需、優親厚友等現象就不難理解了。長期負責基層組織建設的一位領導干部坦言:“資源分配不公、錦上添花工作太多等問題,在一些領導干部看來,只是經濟領域的分配問題,但在群眾看來,這是黨風和基層政權不良風氣的延伸,是一種無孔不入的腐敗。” 

付出心血未必能獲理解

記者接觸的眾多村支書、鄉鎮及市縣機關干部,他們的共同感受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容易,從事這項工作的組工干部不輕鬆。他們中相當比例的人,思想上有負擔,工作中有困惑,實踐中有怨言,生活中有情緒。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事務多、投入多、考核嚴、見效慢。農歷小年的前一天,衡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龍穩鎧一行,前往該市衡山縣了解基層組織建設的情況。此前兩天,上級交辦一個任務,龍穩鎧熬夜寫材料到凌晨三點多。馬不停蹄和忙忙碌碌,是農村基層干部的工作常態。湖南省一位長期負責基層組織建設的領導坦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鍛煉人,但我非常不愛搞這個,活動多、檢查多、材料多、會議多、犧牲休息時間多,壓力特別大。鄉鎮一級的干部,寧願任紀檢委員也不願任組織委員。”他感慨“這個工作不可不干,不可久干”。

做了不少事,群眾未必都理解。衡東縣霞流鎮李花村支書陽冬林是位51歲的能人,他有自己的大企業。“我做這個支書,隻有奉獻,自己出錢出力不說,還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千難萬難,最難的是,為群眾辦了好事,群眾未必認可,反而覺得是另有所圖。他對此有些無奈,更感到委屈。衡東縣榮桓鎮武裝部長劉建良說,他最大的苦惱就是,為群眾做了不少事,付出不少心血,卻並未獲得大家理解。

發展空間小、機會少,很少有榮譽感、幸福感。無論是村干部、鄉鎮干部還是縣直機關干部,對組織建設工作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發展空間小,機會也少,榮譽感不強。衡東縣委一位領導認為:“相對於經濟或規劃發展部門,基層組織建設不太容易得到群眾和職能部門的雙重認同,工作的榮譽感和幸福感不強。”

在懷疑中前行,在觀望中投入。採訪中,一些干部對當前基層組織建設的成效擔憂,對有的工作方式感到不解,認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未必達到工作的初衷,作風未能得到切實的轉變。有人認為,有時候一窩蜂下去,不僅沒有解決群眾的難題,客觀上還成為一種擾民行為,唯一的“意義”是,寫材料出簡報時,可以“見人見事見現場,年終總結可以繪聲繪色來一段”。 

回歸公共服務角色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認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存在的一些難題和困惑,不是某一區域某一行業的問題,而是大環境在具體問題上的投射,群眾、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某些時候,不得不成為“政績工程”的“道具”,讓農村基層組織回歸到提供公共服務這個角色,應是未來的方向。

財務困境衍生的“招商”困局。劉建良稱,招商引資是他最大的壓力之一。一般認為,做好群眾工作,扮演好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是農村基層政權最主要的工作,但採訪中,幾乎所有的鄉鎮干部都無法把主要精力放在這方面。一則是鄉鎮財政確實沒錢,而發展的壓力和考核發展的任務又是那樣的迫切﹔二則,對干部的考評重點並不在提供服務上。

由此衍生的困局是,一方面,找各種關系拉錢拉項目,另一方面,一個鄉鎮干部或者村支書,能有多少優勢來招商引資?於是,很多地方打各種政策的擦邊球,或者廉價出讓土地,或者承接一些“落后產能”或高污染產業,引來群眾議論紛紛。

苦笑“勤走基層”。走基層,與群眾同悲歡,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切實轉變作風的重要一環。但很多黨員干部反映,真正給你走基層的機會和時間,肯定沒有開會和接待多。據了解,很多基層干部經常是走到半路,接到去開會、搞接待、陪吃喝或寫材料等任務。

一些基層干部不僅對自己的工作迷惑,對未來也很迷茫,“浮光掠影的工作越多,與群眾的距離就會越遠”,可需要“落實”眾多“事權”的基層干部,很難在短時期內做到既能干出成績,又能管長遠。

長期研究基層組織建設的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張希賢認為,催生這些問題的社會土壤與時代積弊不消除,活躍於農村基層的組織建設,很難單兵突進地獨善其身。

(責編:喬業瓊、楊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