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警惕落實中的不良傾向

王明友
2013年04月09日13:5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中央政治局以作風建設開局起步,出台八項規定,並且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贏得了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高度贊譽。各地各部門亦響應號召,積極跟進,出細則、定規章,改進工作作風已成為全社會廣泛共識,作風建設碩果累累。然而,我們也應看到,一些地方在改進工作作風上也顯現出一些新的問題,影響著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實際成效,必須引起警惕。
  
  生搬硬套脫實際。一些地方沒有真正領會中央推出八項規定的精神實質和內涵,誤讀了中央抓作風建設的良苦用心,不能堅持科學的思想和聯系實際的工作方法,把落實八項規定當做對上負責的一項政治任務,機械跟進、生搬硬套,簡單復制八項規定內容,層層轉發文件,照本宣科,亦步亦趨。
  
  整改內容欠深入。大會會場,不挂條幅、不擺鮮花﹔會議就餐,沒有高檔菜肴和酒類飲品﹔領導講話,陳言務去、直奔問題,一些地方改進作風多停留在對形式主義做“減法”的層面上,而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等務實內容上“加法”做得不夠。鮮花少了、菜單瘦了,政府部門節約的行政開支能否用於改善民生?會議短了、發言實了,黨員干部騰出的精力能否用於聯系群眾?轉作風看實效,人民群眾不僅看不做什麼,更關注做了什麼,有什麼成效。
  
  矯枉過正走極端。有的地方政府為貫徹落實好中央八項規定,把相關內容進一步細化、量化,這本是一件好事,值得肯定。但有的卻硬性規定下基層調研自帶被褥、自備干糧,參加會議不提供食宿,自掏腰包﹔有的呆板地將每月第一個周定為“無會周”﹔有的“一刀切”地限定會議發言時間,“生硬”地壓縮新聞報道字數。如此等等不顧事實、脫離實際的做法,有矯枉過正、甚至產生新的形式主義之嫌,自然也不能從根本上改進作風。
  
  群眾參與需加強。作風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作風如何改,群眾最有發言權﹔作風改得怎麼樣,群眾是最公正的監督員、評判員。但一些地方改進作風沒有將群眾的參與熱情調動起來,僅限於在政府、部門、干部之間流轉,僅靠自上而下的監管,政府起草發布文件,機關干部學習貫徹,相關部門明察暗訪,督查落實,人民群眾則身處局外,對作風整改無從知情,沒法參與,難以監督。沒有群眾的參與,群眾的權利如何能得到保障?這本身就違背了八項規定之“密切聯系群眾”的核心要義。
  
  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自始至終貫穿一個鮮明的主題,就是求真務實﹔堅定不移圍繞一個不變的核心,就是為民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各地區各部門、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日常工作入手、從點滴小事做起,化解生搬硬套的“僵”,去掉華而不實的“浮”,消除不切實際的“虛”,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以群眾的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評判作風整改工作得失的最高標准。
  
   (作者單位:湖南省吉首市紀委)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