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來自湖南衡東縣的調研報告③

黨員:優進劣出

記者  朱思雄  李章軍  顏  珂  楊  彥  饒文靖

2013年04月09日07: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者按:

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的主體,黨員隊伍建設是黨的建設基礎工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管黨治黨任務更加艱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的深刻變化,使得基層黨員發展和管理工作中一些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對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許多新課題新挑戰。

湖南衡東縣屬於典型的中部地區農業縣。該縣在加強基層黨員發展和管理方面所作的積極探索和遇到的難題,值得關注。

發展黨員把關嚴格

2012年,衡東縣對全縣農村561個農村黨組織進行分類定級,其中被評為好的黨支部有85個,一般和較差的有186個。這一數據到去年底發生了明顯變化,按照同一標准,好的黨支部達到295個,一般和較差的為78個。

衡東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賀殷認為,判斷一個農村黨組織好不好,關鍵看其是否有一個好帶頭人,是否有一支優秀的黨員隊伍。農村黨支部的好壞,與村級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系,但二者並無必然聯系,有不少經濟條件一般的村,黨支部卻很好。在他看來,抓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村支書和黨員是最重要的兩塊,而黨員隊伍則是基礎的基礎。

記者採訪中發現,農村群眾申請入黨狀況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一方面是申請人數大幅增加。比如在2012年,吳集鎮水湖村有10人申請入黨﹔霞流鎮李花村申請入黨人數8人,這兩個村都是千人規模的行政村。另一方面,申請人趨向年輕化。據吳集鎮黨委書記周黎介紹,申請人的年齡一般分布在25—40歲之間,與以前相比年齡大幅下降。

記者看到,湖南省委組織部《關於發展黨員工作中實行培訓制、票決制、公示制、責任制的意見》在衡東縣得到了較好落實。近兩年入黨的受訪黨員都表示,自己參加過縣裡組織的集中培訓。榮桓鎮船灣村支書劉金才說,支部大會討論接收預備黨員時,支部要採取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票數不夠,誰說也不頂用。在李花村村務公開欄前,記者看到,一張張貼於2012年年底的大紅紙上寫著:入黨積極分子公示,3名積極分子的情況一目了然。

賀殷介紹,衡東縣農村黨員結構呈現“三多三少”特征:老齡黨員多,年輕黨員少﹔男性黨員多,女性黨員少﹔普通農民多,致富能手少。該縣一鄉鎮黨委書記說,過去,農村發展黨員是被忽視的,有的村甚至10多年都不發展一個黨員。不是沒有要求入黨的,而是村班子或者說村支書不讓發展,怕黨員多了威脅到自己的權威和地位。“要麼不發展黨員,要麼就發展‘親信’、發展年齡大的、發展能力不強的,怕被‘搶班奪權’。”他說。

對於多年不發展黨員的村,衡東縣規定,3年不發展黨員的村,村支書就地“下課”。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譚文靈告訴記者,現在規定定得很死,組織部把關也嚴,所以,“不發展黨員的現象,已基本沒有了”。

入黨動機值得推敲

記者到霞流鎮李花村“兩委”採訪時,正趕上10多位村民在附近平整土地,按計劃,那裡將建設成一個村民活動廣場。該村村務公開欄張貼著2012年入黨積極分子公示。記者了解到,3位積極分子中,排在第一名的是該村支部書記的兒子。記者到吳集鎮水湖村採訪時得知,該村2012年培養的入黨積極分子,並擬於今年發展成預備黨員的,是該村支部書記的侄外孫。

雖然與村支書“沾親帶故”,但據記者了解,這兩人都符合衡東縣“三為主、三傾斜”的標准,都很年輕,並且在村裡“口碑不錯”。水湖村一位村干部說,“小伙子不錯,支部大會上高票通過”、“去年端午節劃龍舟,還出錢出力了”。縣委組織部一位干部認為,不能因為申請人是支書的親屬就不讓人家入黨,關鍵要看有沒有違反組織程序和相關規定。

記者採訪的這兩位村支書,都很優秀。李花村支書陽冬林,2008年被作為“能人”請回村裡,他所辦的企業位列湖南省有色金屬十強,個人為村裡墊資,做了很多修路、搭橋、贍養老人的實事,群眾基礎很好。水湖村支書周雲林則是“老典型”,當了20多年村支書,“四個人坐在一起不知道打牌,八個人坐在一起不知道喝酒”,行得正、走得直,深得村民擁護。

不過,農村很多入黨申請人對於為何要入黨並不是很清楚。水湖村2011年新發展的一位年輕黨員說,自己是主動申請入黨的,而之所以要入黨,則是因為在他的母親去世、父親生病時,“村支書和村委會幫了很多忙,包括減免學費,讓自己一直上學到高中”。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專家分析,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度過了“溫飽”底線之后,人的政治訴求、精神追求就回歸了,要求加入執政黨的“成功人士”就會增加,有意加入黨組織的年輕人也會多起來。這是好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入黨,可能只是覺得有面子,因為覺得“在村裡,黨員是個‘人物’”而要求入黨。

流動黨員管理困難

衡東縣是勞務輸出大縣,流動黨員基數大。記者走訪的10多個村,一般每村有黨員40—50人,這其中,流動黨員在10人左右。

衡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龍穩鎧認為,流動黨員管理有三個難點:一是“看不見”。黨員流出后,很少主動與支部聯系,有的甚至沒有告知聯系方式,支部對其去向、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況知之甚少。二是“管不到”。流動黨員遠離原支部,原支部的監管鞭長莫及,而由於絕大多數是“隱形黨員”,所以流入地黨組織也無法掌握情況。三是“評不了”。部分流動黨員常年在外,很少參加組織生活,支部不知道其所作所為,無法評議,更無法指出其缺點。

記者採訪了解到,基層干部普遍感到,流動黨員管理是個難題。“到底應該怎麼做,我們也沒管用的招兒。”衡東縣一位鄉鎮組織委員說。

衡東縣採取了一些辦法,如每年組織專項排查活動,了解流動黨員底數﹔如設立“創業者黨支部”390余個,每月通過電話和互聯網組織開展學習教育和思想交流活動,及時將流動黨員情況反饋給原支部。即便如此,多位受訪者認為,實效雖有,但微乎其微,基本上是“流動就流失了,離鄉就離黨了”。

記者了解到,衡東縣有一些流動黨員多年杳無音訊,黨費不繳,組織生活不參加。雖然明顯違反了黨章規定,但處置起來仍然很難。龍穩鎧認為,理想狀態是“優進劣出”,但后一點操作起來難度不小。衡陽市實施“五制”處置不合格黨員,即“約談制(支書談話)、警示制(支部提醒)、評議制(支部討論)、票決制(支部票決)、審議制(上級組織部門審核)”。2012年,衡陽共處置不合格黨員405名,開除黨籍30人。

中央黨校副教授李慶剛認為,衡陽市的“五制”,規定較為合理,考慮到了監督制衡。但從處置數量上來看,可見其非常“慎重”。他表示,事實上沒有哪個地方在這件事上不“保守”,所以,對於處置不合格黨員,在中央層面的頂層設計上需要明確和規范,不然地方上絕難突破。

(責編:喬業瓊、楊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