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教授 辛鳴
2013年04月02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前,群眾對一些農村基層組織感覺不解渴,對少數農村基層干部評價不太高,有一種“距離產生美”的逆效應因素,往往做了一百件好事隻要有一件做砸了或沒做到位,就容易招致埋怨。但不可忽視的是,有些農村基層干部在行為、作風、素質等方面存在不足也是重要誘因。因此,有的放矢地優化行為、改進作風、提高素質,通過轉變自我來轉變形象對於固本強基非常重要。
農村基層干部身在基層,因而切忌高高在上,動輒以黨委、政府的名義要求這要求那,倘如此,且不說這樣做會損害群眾自治的權利,更有可能引發他們的逆反心理,反而讓本來理所當然的事情發生意外。在去宣傳落實黨和國家的政策時,也需耐心細致地向群眾講清楚政策究其根本是為了群眾的利益,是為了群眾更大的好和更長遠的好,切忌拉大旗作虎皮,拿著雞毛當令箭。否則,群眾肯定不買賬。此外,在群眾面前,決不能不懂裝懂、不會裝會,以為自己比群眾高明,對群眾指手畫腳。對於這種現象,毛澤東同志早就發出過警告:“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其實,越是農村基層干部越要換位思考,經常問問自己,如果我是群眾對這件事情會怎麼想,把自己當成群眾,當成群眾的小學生,很多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還有一些農村基層干部抱怨群眾功利,說如果不能給他們帶去利益就別指望有好臉色。這種情緒要不得。因為,群眾當然不歡迎隻知道整天說空話、玩“花架子”的干部,而且群眾即便現實些,也不會過分,他們不會要求鄉、村干部去干縣長、市長的事,只是希望農村基層干部把本來就該干的事情扎扎實實地做好。
事實上,給群眾辦實事的范圍是很廣的,隻要黨員干部真去給群眾辦事,是可以辦成不少事的。辦實事,不一定就要跑項目、拉贊助。我們在調研中看到,有的地方一些基層干部通過自己的私人關系為群眾聯系住院看病,賣菜買種子,這些看似非制度性的行為,盡管做的是很小的事情,但很能贏得群眾的支持。再者說,群眾不會隻在意干部給他們干了多少事,更在意干部心中是否有真情實意。農村基層干部不能做走馬觀花的過客,不能做“欽差大臣”,更不能做採風獵奇的觀光者,而應以群眾自家人的身份,與群眾端同樣的碗,與群眾睡同樣的床,與群眾干同樣的活。如此長期堅持,日久自然會生情,患難當然有真情﹔以心交心,自會心心相印﹔我們心中裝著群眾,群眾心裡才會裝著我們。
當前,一些農村基層干部的能力素質不足也是一個大問題。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農村往往是孔雀往外飛,很難成為藏龍臥虎之地,這就導致優秀的農村基層干部難選、難留。對此,有的地方通過制度安排鼓勵高素質的年輕干部“空降”到農村鍛煉,這種探索已經初見成效。這對年輕干部來說也是一件大好事,不僅可以對政策在微觀層面的實際運行有切身的體認,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國情決定了,一個干部如果沒在基層崗位上摸爬滾打過,就算身處高位也會力不從心。
相關專題 |
· 黨建周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