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到某地的政府機關辦個事,不巧碰到群眾上訪。政府門口人滿為患。一部分是上訪群眾,一部分是圍觀百姓。當中一位干部模樣的滿頭大汗,聽那聲音已經嘶啞,說不上幾句就被上訪群眾打斷,看來難以“招架”。一打聽原來是信訪局局長。領頭的上訪者似乎有些“經驗”,不時強調: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就會到上一級政府乃至北京去上訪。眾上訪群眾立即群起呼應。局長一時無法,表情分外焦急,臉紅脖子粗的同時,捂住自己腦門連呼:“腦殼疼!腦殼又疼起來了!”一小青年沖來,扶局長回屋。沒想到會有這一出,讓筆者啞然失笑,然后又感到同情。
信訪局長難當。上有考核指標,下有民眾訴求,兩頭相壓,幾成“夾心餅干”。須知不少矛盾糾紛並不是信訪局長就可以表態並解決的。職權小,責任大,矛盾常有,辦法常無。把信訪問題呈領導閱辦,難保不會挨批評:什麼事都辦不了還要你這個局長干什麼?批轉給職能部門解決,偏偏也不是那麼容易解決得了的。於是上訪群眾懷怨,以越級上訪相脅。萬一真的有人搞幾次越級上訪,信訪局長的工作能力便會受到質疑。領導不滿、群眾不滿,甭說有多郁悶,長此以往,能不腦殼疼嗎?
這不能不引起筆者思考。群眾上訪時就來個“腦殼疼”,如叫做“策略”,也絕不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問題不解決,就永遠有腦殼疼的時候。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信訪制度,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信訪是人民群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正常渠道,說到底99%以上都是人民內部矛盾,矛盾總是存在的,不必大驚小怪,更不能推諉塞責。為什麼不建立更有效的機制,更積極地應對呢?
筆者家鄉是革命老區。大革命時期,紅軍將士常常開展訪貧問苦活動,走進村村寨寨,與群眾促膝談心,幫群眾解決困難,形成了軍民魚水情深的局面。敵軍來攻,十次有十次失敗,是因為群眾都自願地成為了紅軍的眼線和助手。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勢,革命傳統發人深思,貼近群眾、關心群眾永遠具有政治上的先進性和科學性。信訪工作,也應該可以更貼近群眾,以主動解難題、化矛盾、申正義的姿態,贏得群眾信任和好評。
坐在機關辦公室,接待群眾來訪,應該也隻能是輔助式的辦法。更科學有效的辦法,當是主動地走進群眾家中,找相關人員談話,深入了解實情,現場辦公,就地解決。主要領導對信訪工作應給予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充分認識到經濟社會轉型期觀念沖突、利益糾紛復雜多發的規律性,增強信訪工作責任感,適當地承擔一部分信訪工作具體事務,並充分運用好主動下訪的方式,主動解決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該表態時就表態,可拍板時就拍板。
主動下訪,道路或許崎嶇,兩腳或許生疼,效果卻不會差。群眾首先看到的,是一種平等親和、愛民敬民的態度,這種態度何其可貴!能親切平和地走進群眾家裡,真誠主動地關切群眾訴求,最能說明心裡裝著人民,也最得群眾喜歡和擁戴。群眾期盼領導干部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距離一旦拉近,有再多問題,也是好商量、好溝通、好解決的。腳疼一些,頭卻不疼了,又有什麼損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