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九華山麓,秋浦河畔,安徽省池州市的團員青年發起了一場名為“清‘白’行動”的大型戰役,清理白色垃圾,整治農村環境。成立不久的兩個“興趣”團支部——墩上綠色環保團支部與羅城民歌愛好者團支部的團員青年也加入志願者的行列。這是他們有了組織后,首次參加大型集體活動。
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進美好鄉村建設的戰略部署,團安徽省委結合全團統一部署和地方黨政中心工作,整合資源進一步推動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2012年10月,安徽啟動實施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工作,截至今年1月底,全省已建成鄉鎮直屬團組織27247個,吸納團員396019人,聯系35歲以下青年1125570人,不僅提前完成了平均每個鄉鎮新建20個直屬團組織的計劃目標,元旦春節期間,各直屬團組織突出圍繞十八大精神的學習貫徹,開展了生動活潑的系列活動。
靠前指導 加強培訓
2013年的第一天,安徽16個地市的團委書記都收到了團省委書記李紅發來的手機短信,除了祝福,末尾還有一項叮囑:“青們,繼續努力做好鄉鎮大團委建設工作,建活並舉、以活促效!”
為了加強指導,團安徽省委領導班子分頭聯系各地級市、機關內設部門處級干部任團建指導員,分別指導各市,每周至少與各團市委書記電話聯系一次,每月至少實地調研指導一次。此外,團省委書記召集領導班子和各團建指導員每兩周召開一次調度會。
團安徽省委還制定並下發了《安徽省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工作操作指南》,總結提煉了建團“八步法”,針對工作推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提前給予指導。通過 “以會代訓”、QQ群、微博互動等方式實現了對鄉鎮團干部的培訓全覆蓋,確保了錄入信息科學、准確、高效。
現在,全省基層團組織負責人的案頭又多了一本“大團委建設工作手冊”。由團省委農村部編撰的這本工作手冊主要由工作月歷、團情知識和文件資料組成,其中工作月歷中精心設計了工作菜單,鄉鎮團委可以從每月的工作菜單中選取1至2個項目,帶領直屬團組織開展活動。
安徽省委高度重視關心大團委建設工作。2012年歲末,安徽省委副書記孫金龍作出批示:“團省委在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中,真抓實干,推動有力,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效。希望認真總結經驗,修正完善短板,抓基層、打基礎、重實效,更加扎實有效推進‘大團委’建設,團結凝聚廣大團員青年為打造‘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貢獻青春力量。”
整合社會資源 傾力扶持鄉鎮團組織
最近,安徽偏遠地區的鄉鎮頻頻出現青年企業家的身影。1月24日,百企助百鎮“愛心圖書室”捐贈儀式暨文化下鄉巡演活動在六安市新安鎮舉行。團安徽省委發起的 “百企助百鎮”活動自去年9月啟動以來,在全省范圍內掀起了青年徽商積極投身扶貧開發、服務基層發展的熱潮。截至目前,參與捐贈結對的愛心企業已達147家,結對鄉鎮(街道)團委519個,捐款捐物共計640多萬元。
通過實施青年創業就業技能培訓、援建愛心書屋等活動,搭建青年徽商與基層團組織合作交流的平台,幫助農村基層團組織找准工作抓手,提升工作活力。這項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認可,被評為“2012年安徽社會組織十件大事”。
去年8月,團安徽省委聯合省財政廳下發了《關於加強基層團組織工作經費保障的通知》,推動各地落實了每個鄉鎮團委一年至少兩萬元納入財政預算的工作經費。團省委從工作經費中擠出210萬元,直接支持鄉鎮一級團委。
2012年底,團省委聯合省委組織部、省公安廳等13家省直單位發出《關於共同推進全省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的實施意見》,協調衛生、工商、國地稅等部門以及電信、移動、聯通公司等中央駐皖企業,推動各系統在鄉鎮一級機構人員的直屬團組織建設。這一舉措得到各單位的響應和支持,安徽聯通的一位負責人表示:“我們在農村的客戶年輕人較多,聯通參與大團委建設,可以提供網絡信息,幫助他們增收致富。”
合作社建團 服務農村青年
2013年的第一場雪讓黃山市歙縣紹濂鄉的食用菌種植戶一籌莫展。“大學生村官農技服務團支部”的成員連夜幫助社員清理大棚上的積雪。由於大雪封路,裝運雜木屑的車輛不能開進廠房,4個小伙子把一包包木屑扛進了廠房,一直忙活到凌晨一點多。
2012年11月,紹濂鄉的2名在崗大學生村官和3名已考取行政事業編制的大學生村官成立了“大學生村官農技服務團支部”。得知當地創業青年程迎春組建了食用菌生產合作社之后,團支部5位成員主動找上門,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當起了“技術顧問兼經紀人”。“鄉團委的年輕人很有闖勁,多虧了他們的幫助,使我們的猴頭菇打開了市場,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擴大生產,帶動周邊農戶。”合作社社長程迎春說起這撥同齡人就贊不絕口。
“堅持把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團建作為農村共青團非層級化組織載體建設的主要方向,進一步擴大基層團組織對農村青年的有效覆蓋。”團安徽省委書記李紅表示,安徽各級團組織2013年將著力打造“服務型”鄉鎮直屬團組織,進一步整合各方資源,找准結合點,讓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凝聚更多農村團員青年,參與美好鄉村建設。(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