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對政府績效管理工作又做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促進政府績效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發展,在全面總結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北京市探索了以“走、轉、改”為主旋律的政府績效管理工作“三部曲”。
走科學發展道路,構建科學合理的工作體系是政府績效管理工作的基礎
自開展試點工作以來,為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北京市政府強化理論研究,不斷探索實踐,逐步建立起一套相對科學合理、簡便易行的政府績效管理工作體系,為政府各項工作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構建了“三效一創”評價體系。其中,市級機關評價體系以“履職效率、管理效能、服務效果、創新創優”為主要內容,設置8大指標,13項考評進行評價﹔區縣政府評價體系以“戰略績效、行政效能、服務效果、創新發展”為主要框架,涵蓋10個評價維度、24個評價層面、37個評價要點。該評價體系既吸收戰略管理、平衡計分卡等理論,又立足北京市實際,突出核心績效指標,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導向。
二是構建了扁平有序的組織體系。建立由常務副市長任組長、34個部門參加的市政府績效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分別設立了市政府績效辦和績效管理監察室,組建了“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成員單位分工協作、責任單位狠抓落實”的工作網絡。
三是構建了閉合高效的管理運行體系。年初統籌編制《市政府績效管理任務書》,並分別設置目標值、挑戰值﹔依托信息管理系統,實施過程監控﹔統籌開展集中檢查,並跟蹤監察﹔年終組織開展多元評價和績效“診斷”反饋,督促制訂整改措施,並將整改內容列為下一年度績效任務,形成了“任務制定—過程管理—多元評價—綜合反饋—督促整改—績效提升”的政府績效管理工作流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注重引導綠色和諧可持續發展是政府績效管理工作的核心
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首都在人口調控、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方面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通過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充分發揮績效管理的導向激勵約束作用,引導各級政府樹立人與環境和諧共生,城市經濟、社會和生態共同繁榮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城市品質和城鎮化質量,走低碳、環保、高效、安全的綠色繁榮之路,成為了政府績效管理工作的關鍵任務。為此,北京市在研究和實施績效管理工作中,高度重視引導各級政府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對綠色、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管理和考核,不斷完善管理考評細則,較好發揮了績效管理的“指揮棒”作用。
一是設置產業結構優化指標,考核各區縣在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高技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的增加值比重,旨在引導各區縣下大力氣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二是設置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指標,考核各區縣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以及生活垃圾資源綠化率、耕地保有量、大氣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下降率、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林木綠化率和污水處理率等,旨在引導各區縣既注重發展的效率和質量,更注重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是設置科技創新成果及應用指標,考核各區縣科技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和應用效果等,旨在引導各區縣加強科技創新驅動,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嚴格的績效考評和剛性的結果運用,發揮了科學的決策導向和正確的政績導向作用,各區縣綠色、和諧、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不斷深化,近兩年,各區縣、各部門共採取轉變發展方式的創新措施244項,經專家評審,139個項目被評為優秀創新成果。
改進工作作風,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是政府績效管理工作的價值歸宿
近期,中央政治局出台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此舉不僅是對民意的尊重與順應,還源自黨在新形勢下對所面臨風險挑戰的清醒認識,源自黨勇於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高度自信,更源自黨對人民負責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實干興邦,就應從改進工作作風開始。作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的工具,打造更加高效務實的政府,績效管理發揮作用正當其時。
一方面,北京市通過開展績效管理,進一步整合了內部管理資源。在市區兩級的評價體系中,設置依法行政、效能建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公務員隊伍建設、廉政風險防控等指標,將政府內部管理進行有機集成,克服管理碎片化,形成管理的“拳頭效應”。2011年以來,北京市大幅度取消、下放、調整各類行政審批、許可事項共169項﹔完善投資審批大廳運行機制,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開展前置手續並聯辦理,大幅縮短工作周期,審批效率明顯提高﹔強化政府投資項目和公共資金監管,加快推進預算公開和政府信息公開步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績效管理措施對促進各級政府部門改進工作作風發揮了有力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實踐中不斷健全完善以公共價值為導向的公眾評價工作。每年,北京市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第三方調查機構,開展年度公眾評價調查。調查對象涵蓋城鄉居民和服務對象兩大類,採取入戶調查、電話訪問、現場訪問、網絡調查、焦點座談會、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調查包括政府部門履職情況、服務水平、整改效果等方面內容,公眾評價權重在評價體系中最高,通過系統聽取公眾聲音,幫助各區縣、各部門改進工作、提升績效。
另外,北京市以公眾評價為切入點,啟動“政風行風熱線”民主評議,在首都之窗開通“糾風專項治理專欄”,並通過政務微博加強與公眾的互動交流,加強了公共政策在制訂、執行和效果評估等環節的社會參與,積極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協同、公眾參與”的公共治理結構,努力探索一條以績效管理牽動法治政府、廉潔政府、責任政府和服務政府建設的有效途徑。
(張國興 楊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