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深度關注)

干部考察如何求解“千人一面”

針對干部考察材料“千篇一律”這個老大難,福建組織部門探索改文風,在寫實、寫准、寫活上下功夫 

記者  李章軍

2013年02月05日07: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閱讀一份干部考察材料,如果遮住姓名、職務等基本信息,人們能否分辨出這份材料講的是誰?通常,人們可能很難分辨出來。較長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和單位干部考察材料“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現象比較突出,給選准用好干部帶來困擾,直接影響選人用人的准確度和公信度。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福建省自2011年以來,著力在把干部考察材料寫實、寫准、寫活上下功夫,其所採取的“五步成像”、“反向測評”等方法,已經開始見到成效。

“粗看誰都像,細想不知誰”:把干部的像畫准了,特點摸清了,才能選准干部、用好干部

1月18日上午11時,記者在一間會議室裡等待當天上午的最后一位採訪對象,福建泉州市的一位縣級市市委書記,在此之前,記者已經分別採訪了多人。他們的共同點是,作為泉州市探索實施的干部考察材料變革的參與者,市委組織部以他們為樣本形成了“升級版”的考察材料。

記者手裡的考察材料顯示,將要接受採訪的這位市委書記,“儀表端正,平頭短發,表情略顯嚴肅”……與傳統考察材料有所不同的是,這份材料增加了一項內容,即干部的心理素質分析,其內容為“意志力堅強,心理承受能力好,面對困境能泰然處之”。

這份材料給人耳目一新的地方遠不止於此。隨后一小時的採訪,記者印証了材料的客觀性:被考察者確是材料所描述的那樣。這樣一份考察材料,即便真的把一些基本信息屏蔽掉,對於用人決策者來說,通過看材料也能在腦海中塑造出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而這一結果恰恰是干部考察材料所應該達到的。

福建對干部考察材料的改革起於2011年,當時各級組織部門都很忙。時逢省市縣鄉四級黨委集中換屆,一大批干部需要調整工作崗位,組織部門承擔著大量工作,而考察干部、形成材料,就是其中的基礎環節。

“平時調整選拔一兩個干部的時候,還感覺不出來。大規模調整干部,按照傳統方式形成的考察材料就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有的地方黨委常委會研究干部,聽了10多個考察材料后,大家就會有似曾相識之感。”福建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袁毅說,“有些考察材料,除了姓名、年齡、職務等有差別,其結構、內容和語言表達都很接近,模式化、雷同化、空洞化的問題比較突出,這不利於選准干部。”

“有的干部考察材料,評價表述趨同,缺乏個性差異,分不出彼此,看不出優劣,給人的印象是‘粗看誰都像,細想不知誰’。”泉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周銀芳表達多年的困惑。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問題,黨政部門、社會各界多有同感。在此背景下,2012年,福建省委組織部將解決這一難題作為重點研究課題,在系列調研座談、找到問題的症結之后,展開了變革探索。

不面面俱到,舍棄舊框框:增加個性特質,改變實績表述,加入“使用方向”,干部考察材料力求生動具體

記者注意到,在考察材料中增加了“個性特征和心理素質”一項,這是不多見的。泉州市委組織部的一位干部認為,有的干部見到上級領導,就“前襟長、后襟短”,習慣說“是是是,好好好,對對對”,也許其性格真是如此,但也可能是偽裝的,在面對下級和群眾時就飛揚跋扈了。所以,增加干部個性特征和心理素質一項,有利於認清干部、長遠培養。“當然,這裡面也有個准確性的問題,沒有‘x光機’可以照出人的心理,我們必須借助一些現代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做法,進行心理測試和分析。”他強調,這是個探索,其實效仍有待驗証。

更大的變化則是,泉州市在考察材料的“重頭戲”——工作實績部分,力爭擺脫一些考察材料“德、能、勤、績、廉”面面俱到、概念化表述的窠臼,而是注重運用數據量化分析和典型事例的寫實描述。實際操作中,則採取“3+1”的實績考察方法,即干部最滿意的3項工作和最不滿意的1項工作,一改過去談成績濃墨重彩、談不足一筆帶過的狀況。

同為實施“樣本”,泉州市的一位縣長就在“3+1”材料中,對“制定實施縣域發展思路並全力抓好落實”等3項“最滿意”工作的過程、成效及所起作用進行了具體描述,而把“因環境問題影響本縣茶葉產業品牌形象”列為“最不滿意”的1項工作。他認為,“3+1”的方式,讓干部自身也進行認真總結,看看到底做了什麼拿得出手的工作,又有怎樣的遺憾,這對以后的工作極有幫助。

記者翻看多位干部的考察材料發現,新的考察材料對干部的描述確有改觀,比如,用“僅用30天即順利完成12萬平方米的高速公路征地拆遷任務”來說明干部敢於攻堅克難、做群眾工作有思路有辦法﹔再比如,用“經常沉在一線現場,晒得黑紅黑紅,不修邊幅,不像個官”來說明干部的工作作風深入。類似生動具體的描述還有很多,而這些都是在一些傳統考察材料中難以看到的。

考察材料變革帶來的一個震動是,被考察者可以在《干部適崗情況信息表》中,反映自認為合適的培養和使用方向,並闡述理由。一位被考察者向記者表示,自己填寫“使用方向”,很有新意。長期以來,干部想做什麼工作,別人很難知道。組織部門出於綜合考慮,把一個干部提拔到一個重要崗位,干部不見得就喜歡,也許這個干部想去基層鍛煉鍛煉呢!所以,作為一種渠道,了解干部意向,值得提倡。“這樣也避免了很多干部‘曲線救國’找中間人向領導表達自己的工作意向。”他說。

“成績十幾頁,缺點像優點”:實施“反向測評”,解決考察時“漫天撒網”、下筆時沒得可寫的問題

在一位干部新的考察材料中,記者看到,“有時過於自信,聽不進不同意見”,“重視用行政手段推進工作,運用思想發動的手段激發干部群眾工作熱情不夠”等表述,相較於過去,這樣的缺點和不足明顯要實在、具體得多。

這是考察材料變革帶來的一個明顯變化,即對干部缺點不足的表述更為具體了,改變了過去“成績十幾頁,缺點像優點”的現象,類似“有時工作中有急躁情緒”、“有時工作不夠大膽”、“系統理論學習還不夠”等抽象表達難覓蹤跡。

幾個月前,泉州市委組織部開展了一項活動,縣(市、區)委組織部長撰寫自我評價材料,給自己“畫像”。德化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方建生靈機一動,讓組織部的3位同事為其“畫像”,再把二者放在一起進行對比,以提高組織部干部給人“畫像”的水平。

泉州市把干部自我“畫像”作為形成考察材料的第一步。“當然,不是干部寫什麼,組織部門都認可,內容還是要審核的。”據方建生介紹,自我“畫像”能幫助組織部門認清干部的性格,是求真務實還是夸夸其談﹔評測干部的能力,“自畫像”絕對沒地方去抄,隻能靠自己寫。

泉州市的干部考察材料,最終形成需經5道程序,自我“畫像”,晒績“亮像”,測驗“評像”,印証“修像”和會審“成像”,周銀芳稱之為“五步成像”法。這其中,“畫像”、“亮像”和“評像”是較為少見的,而第四步和第五步同樣具有諸多新意。

比如“評像”環節,組織部門開展“反向測評”,按照“思想品德、行為能力、責任意識、工作作風、廉潔自律”等6個方面,對干部可能出現的問題,設置93項內容進行測評。

記者翻看的5張反向測評表,被測評對象多有3—6個“√”不等。譬如,德化縣財政局的一位干部,其測評表上就有“隨機應變能力差,原則有余,靈活不足”等問題。方建生介紹,干部說自己好,我們要甄別﹔反映干部哪兒不好,我們也要甄別。當然,如果20張測評表一多半都反映干部存在某個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警覺了,在下一步的考察談話、印証“修像”環節,考察人員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解。

據了解,實施反向測評方式,有利於考察人員有針對性地了解情況,避免漫天撒網式地詢問,等到要形成考察材料時卻發現沒得可寫,以至於考察人員隻能寫些無關痛痒的內容。

(責編:楊麗娜(實習)、權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