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加快綠色發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共南平市委書記 裴金佳
2013年01月30日17: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表明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從認識到實踐達到新的高度,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南平市圍繞打造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以綠色生態為基礎,以環境優勢為依托,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生態宜居、富民強市為目標,積極探索實踐具有自身特色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力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走前頭,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科學把握加快綠色發展的目標重點。南平地處閩江源頭,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之稱,全市森林覆蓋率71.14%,是環保部命名為國家級的生態示范區,被專家稱為世界同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優越的生態環境是南平最響亮的品牌、最寶貴的財富、最大的后發優勢。站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起點上,南平的綠色生態優勢進一步凸顯。首先,隨著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建設,時空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要素配置逐步扁平化,為南平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選擇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路子,將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產業優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次,隨著全球性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國家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戰略的實施,綠色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南平要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實現后發崛起,不能沿襲傳統工業化的老路,必須順勢而為,創新綠色發展模式。第三,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變化,對“吃得健康、活得幸福 ”越來越重視,對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高,綠色發展順應了民生幸福所需,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打造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符合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合南平實際。

綠色發展核心是發展,關鍵在轉變,目的是為了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優質量的發展。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的部署要求,自覺做到“三個轉變”、著力突出“四個重點”。“三個轉變 ”:一是從傳統的對自然索取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轉變,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二是從粗放型的以消耗為代價的發展向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轉變,走生態與產業互動、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路子﹔三是從重經濟增長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轉變,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生 ”並重,實現廣大群眾可以共建共享幸福生活的發展。“四個重點 ”:一是發展綠色經濟。將綠色經濟作為發展的主攻方向,以綠色產品加工、旅游養生、生物工程、高效生態農業等為重點,大力推動三次產業聯動發展,著力打造具有特色規模優勢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二是打造綠色城鄉。將綠色生態作為城市魅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加快建設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組團式山水園林城市、具有南平特色的衛星鄉鎮、田園式的優美新村,打造山水秀麗、生態文明的宜居家園。三是倡導綠色消費。積極引導市民轉變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推廣使用綠色節能產品,為綠色發展提供外在需求和內在動力。四是保護綠色生態。加強生態資源管護,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使閩北的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通過 “四綠 ”建設,著力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青水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協調的綜合發展框架,努力把南平打造成為全國綠色發展的典范。

積極探索加快綠色發展的實踐途徑。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借鑒國內外的有益經驗,從南平實際出發,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思路、探索提升。。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借鑒國內外的有益經驗,從南平實際出發,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思路、探索提升。

堅持把轉變方式作為關鍵環節。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立足於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進支柱產業、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協調發展,大力培育現代產業集群。突出轉方式調結構,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和信息化,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依托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優良的生態環境,積極培育生物工程、光電等新興產業。通過深化產業梳理,提出打造食品加工、旅游等千億產業和生物工程等五百億產業集群,將其作為今后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並分類制定行動計劃。突出抓龍頭鑄鏈條,將優勢資源向龍頭企業傾斜,引導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引進戰略投資者、與大企業合作等方式,增資擴產迅速做大做強。聖農集團、福矛酒業、武夷味精、武夷星茶業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突出專業化集聚化,把工業園區作為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平台和載體,進一步明確優化園區產業和功能布局,強化產業鏈招商,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同類企業向專業園集聚、上下游產業在園區配套,重視土地節約,嚴把環保關口,加快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專業園、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示范園。榮華山輕紡專業園、建甌根藝城、福茅酒業基地、武夷山光電產業園等一批特色專業園加快建設。

堅持把綠色特色作為發展導向。按照新型城鎮化要求,融入“綠色、健康、安全”的理念,打造山水秀麗、生態文明的城鄉人居環境。在綠色城市打造上,依托山水特色,突出顯山、露水、透綠,優化城市設計。不求大、求特色,在抓好老城區整治改造的同時,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城市公共空間和重要節點。開發建設盡量保持原有的山形地貌,景觀綠化盡量利用原有的山體植被,彰顯城市綠韻。在特色城鎮培育上,堅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規劃建設一批綠色生態、歷史人文和產業鮮明的新型小城鎮,引導偏遠山區農民逐步往中心村中心鎮和縣城搬遷集聚。特別要在縣域城市周邊選擇若干個基礎條件較好的鄉鎮,作為重點中心鎮加以建設,加快完善配套設施和產業發展,打造成為新的城市組團。在優美新村建設上,突出田園自然風貌,將人居、現代農業和田園觀光相結合,完善村庄規劃布局,大力推進村庄綜合整治工作,把農村打造成具有優美田園風光的森林人家、茶庄、竹鄉、果園、農庄式新村。

堅持把武夷新區作為先行示范。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武夷新區規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在規劃設計上,圍繞建設 “世界遺產地、綠色生態城 ”的目標和 “一山兩區三組團 ”的總體空間構架,合理劃分風景名勝、城市中心、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等功能布局,加快推進重點片區、重要節點的控規、修規以及各專項規劃編制,打造充滿活力、獨具特色的綠色生態新城。邀請瑞士LEP等國內外知名機構和旅游策劃大師,對新區規劃方案和城市設計進行優化提升。在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上,將道路、管網、城市景觀等與自然生態相結合,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城市發展形態﹔優先發展綠色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准﹔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構筑“慢行—公交—慢行”的綠色出行鏈。在產業發展上,著重引進綠色環保、節能低碳的新型產業,打造新興產業基地。啟動實施總投資136億元的 “十大工程、百億投資”戰役,盡快拉開城市框架,初步完備城市功能配套設施。

堅持把項目帶動作為重要抓手。圍繞“四綠”重點,篩選出一批示范項目,通過建設一批有特色、有內容、有推廣價值的典型示范點,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生態工業方面,選擇綠色食品加工、生物產業、新型輕紡、光電產業、機械(裝備)等五個方面9個園區作為示范園區,並選擇21家企業作為綠色發展示范企業。生態農業方面,選擇三條綠色農業發展示范帶和四個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作為試點。生態林業方面,選擇六個林業基地作為示范點。生態村居方面,選擇七個特色方面的18個村作為示范點。生態旅游示范方面,選擇武夷山市作為生態旅游示范區及11個單位作為示范點。水土保持方面,選擇4個流域治理項目作為示范點。

不斷增強加快綠色發展的動力保障。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引領,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思想認識,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工作導向、制度環境和輿論氛圍。

強化制度保障。著力先行先試,從財稅體制、金融體制、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積極創新,構建有利於推進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導向和運作機制。加快改革干部考評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為綠色發展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強化政策支持。把握中央和省上鼓勵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契機,主動對接落實有關支持生態建設、節能環保、新興產業發展等政策措施,積極爭取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投資、信貸和土地供給等政策,建立起政府有效調節市場主體、企業自覺推進綠色發展的機制。

強化輿論引導。加強黨員干部科學理論的培訓教育,增強各級干部對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認識和實踐能力。廣泛宣傳普及綠色發展知識,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道德文化水平,倡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消費,進一步形成推動綠色發展的合力。

《海峽通訊》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學習十八大精神體會文章”征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