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首次獨立成篇集中論述,並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構成“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和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重大深化。近年來,漳州確定了建設“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發展定位並進行了探索實踐,符合十八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要求,這更加堅定了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建成又富又美幸福漳州的信心。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加快建設“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努力創造一種產業與環境互動、城市與鄉村統籌、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模式,探索一條投資少、效益好、可持續的生態文明路子。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著力推動綠色發展,提升經濟發展層次。漳州生態優越、環境優美,是一份非常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加快漳州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要著力促進經濟與生態的融合,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更加注重生態建設,以良好生態吸引項目落地、聚集人資源,有力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提速提質。去年,全市森林覆蓋率62.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4%,空氣質量優良率100%,生態環境各項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5.7億元,增長38.4%,兩年翻了近一番﹔規模工業總產值2617.3億元,增長21.1%,實現三年翻一番。大項目、好項目日益增多,截至今年10月,全市投資10億元以上在建項目達88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吸引了一批好項目大項目,還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技術人才。旗濱玻璃落戶東山,看中的就是這裡優越的生態環境,並把總部從寧波遷過來,吸引國內知名企業50多位管理精英加盟,引來英國、法國、美國的高級專家40多人常駐企業。截至目前,全市共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682名,國外、境外專家240多人次,有力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去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10億元,產值位居全省第三。在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是有機聯系、良性互動的。我們在漳浦縣既建設了116平方公裡的古雷石化產業園區,又發展了130平方公裡的花卉苗木基地,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協調推進﹔長泰縣用生態優勢推動縣域經濟加速發展,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科學發展十優縣,同時榮獲國家生態縣稱號。事實証明,生態建設越是加強,產業升級就越快,聚集人才就越多,經濟發展也就越好。我們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切實把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統一起來,堅持“寧可少一點也要好一點”的要求,積極引辦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項目,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層次,努力實現生態和經濟雙贏發展、和諧共榮。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突出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增進人民群眾福祉。生態環境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抓好生態建設,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也是順應廣大群眾過上幸福生活新期待的職責所在。近年來,我們從滿足群眾喝上干淨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居住在優美的環境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入手,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讓群眾生活得更加健康舒適,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我們持續加強九龍江水環境綜合整治,制定實施九龍江流域產業布局規劃,對不符合產業規劃的污染項目,堅決予以否決,從源頭上消除了各類水環境安全隱患,九龍江一至三類水質達標率保持在95%以上。我們把城市內河整治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採取“禁排放、治污水、清淤泥、補活水”四項舉措,促進污水變清水,死水變活水,並抓好沿岸的綠化美化,有效改善內河周邊環境。我們結合小城鎮建設、小流域治理、小片區整治、小社區配套、小產業培育等“五小”工程建設,每個縣確立2-3個村庄整治示范點,以點帶面,持續加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長泰縣突出“顯山、露水、秀村、融綠”,實施立面改造、河道整治、管線下地、污水處理、垃圾歸類等專項治理、垃圾歸類等專項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們把水土保持作為重要的民生工作來抓,採取“山頂戴林帽、山腰綁果帶、山腳穿竹鞋”、“喬灌草一起上、綠化致富一起抓”等多種治理模式,治理小流域54條,減少水土流失面積65.86平方公裡,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事實証明,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突出以人為本,惠民利民。我們要高度重視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訴求,重點圍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優化城鄉人居環境,不斷增進群眾福祉。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打造生態宜居城市,彰顯城市特質和魅力。綜合實力競爭、低成本競爭、差異化競爭,是區域之間三大競爭策略。近年來,我們立足漳州生態環境良好、又靠近廈門的獨特優勢,選擇差異化的競爭策略,著力建設“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在廈漳泉同城化中體現同城不同質的差異化發展,增強漳州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我們在漳州中心市區拿出一塊最好的濱江地段,規劃建設面積3.3平方公裡的碧湖生態園,並在周邊規劃布局行政辦公區、金融商務區、總部經濟區和文化中心區,把城市生態建設與價值提升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城市新亮點。我們在中心城區周邊規劃建設22處、面積100平方公裡的郊野公園,各縣(市)也規劃建設1-2個生態公園,通過綠樹濃蔭的自行車道、野趣自然的慢行步道,形成完整的環型互通慢行交通系統和開敞的綠色空間,打造“園在城中、城在園中、園城一體、城園交融”的獨特風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我們把廈漳同城大道作為城市窗口、城市景觀和城市標志來打造,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努力建成集旅游、休閑、集疏、景觀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城市快速路,既拉近了漳州與廈門的距離,又展現了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讓人們充分享受“快速路上的慢生活”。事實証明,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才能發揮漳州獨特的生態優勢,凸顯城市的特色和個性,提升城市競爭力。我們要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加快建設“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全力打造生態經濟高地和溫馨宜居家園,在廈漳泉同城化進程中實現優勢互補、差異發展、合作共贏。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實現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資源節約意識,既立足當前,更注重長遠,千方百計保護好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十二五 ”規劃中,我們注重優化空間發展布局,進一步明確主體功能分區,把水仙花基地、荔枝海、香蕉林、濕地公園和九龍江上游水源地等自然保護區域,劃定為禁止開發區域,依據法律法規實施強制性保護,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和破壞。引導重大項目、新興產業向沿海地帶、城鎮密集區和重點開發區轉移,構建濱海城鎮發展區和廈漳一體化發展帶。鼓勵生態保護區域發展綠色產業和特色旅游,並實行“沿海反哺山區”的生態補償機制,以不平衡的發展破解發展的不平衡。同時,我們十分注重節約集約用地。在工業項目建設中,制定出台建設多層標准廠房的鼓勵政策,明確工業用地投資強度、產出效益,並要求那些現在沒有實力建設好的地方,寧可“留白”,也不降低標准亂建濫建,盡可能多留出土地用來建設生態保護帶。我們正在加快建設的古雷台灣石化產業園區,以及聯東U谷、聯想科技城等一批投資超百億元的高科技大項目,都體現了節約集約發展的要求。最近落戶龍文區的聯東U谷,總投資108億元,工廠的容積率在1.5以上,主要建多層廠房,盡量節約利用土地。落戶薌城區的聯想科技城,也是一個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包括雲計算中心、聯通互聯中心等現代電子技術項目,都集中在這個地方。預計到 2015年,我們將以佔全市5%的土地創造出80%以上的工業產值。在村鎮規劃建設中,注重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走出一條集約化、緊湊型的農村發展路子。事實証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手段。我們要積極應對資源環境約束挑戰,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把漳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推向新的水平,為建設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福建作出積極貢獻。
(《海峽通訊》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