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科技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座談會在科技部機關報告廳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和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協、國防科工局負責同志以及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代表,分別在座談會上發言,暢談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想法和建議。
在會上,萬鋼指出,十八大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顯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科技界對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充滿了信心。同時,科技界也要在當前科技創新密集、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形勢下,勇於承擔起引領發展的責任。
萬鋼強調,十八大為中國科技的改革發展創造了更加良好條件,也寄予科技界前所未有的厚望和重任。十八大報告隻有一處提到“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就是科技創新,並把它放在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當中。“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這個表述和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兩個最”(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脈相承,也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的“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一以貫之、長期堅持”的要求一脈相承,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創新的一貫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和寄予厚望。
萬鋼談到,大會報告指明了新時期科技工作的努力方向,並作出了全面部署。大會報告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段文字,雖然隻有348個字,卻寫得非常精彩。從戰略定位到努力方向,再到具體舉措,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簡明扼要地闡述了為什麼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該怎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點工作三部分內容。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對此,他說,按照個人體會,這裡面包含了3個關鍵詞,分別是“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協同創新”。
“全球視野”,強調了當今世界的創新格局下國際科技合作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性。近年來,中國的國際科技合作成效顯著,快速提升了我國科技實力和產業競爭力,有力推動了中國的創新活動融入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的進程。最近幾年,中國積極開展創新對話,從中美創新對話,拓展到中歐創新對話,取得良好成效。這種新視野、新思維,使得對話從單純的服務科技合作,逐步拓展到促進人文交流,服務整個經濟社會發展。
“創新能力”,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這次再次強調這三個能力,體現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對《科技規劃綱要》的繼承和推進,不是另起爐灶。
“協同創新”,也是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央6號文件提出的重要理念。協同有多個層面,在宏觀層面,強調國家決策層面的統籌協調,完善科技宏觀決策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科技相關部門之間、科技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避免創新資源的重復浪費和低效。在中觀層面,強調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強調產學研合作。要提高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軍民結合創新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5個體系的有效互動,提高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在微觀層面,強調企業內部、院所內部的協同,強調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協同,強調項目組、學科組之間的協同,強調科研人員之間的合作。
萬鋼還著重談了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5個方面的重要任務。他指出,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是強調科技與經濟結合這個主題。二是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搶佔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這是強調科技的源頭創新能力。三是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這是強調科技工作要有重大抓手。四是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這是對科技管理工作的最新要求和部署。五是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這是對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的明確指向。
他說,“科技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要肩負新的歷史使命,不辜負黨和國家給我們的重托。”
關於今后的任務,他還強調,一是要盡快樹立創新驅動發展的工作理念。科技系統及廣大科技管理工作者要深入領會中央出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史背景,明確這項戰略的重大意義,明確我們面臨的戰略機遇和嚴峻挑戰,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以更大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中來。二是要盡快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工作機制。對科技行政管理部門來說,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就在於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相應的科技管理工作機制。要加快從科研管理向創新管理的轉變,不斷完善支撐和服務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職能與機制。三是要盡快落實十八大報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各項任務部署。一方面,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調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研成果盡快轉化落地,形成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要強調科技發展的長遠價值和社會價值。要加大對原始創新的超前部署和持續關注,要深化科研評價的分類改革,改變論文、經費、獎勵過度挂鉤的現象,為科研人員創造能夠潛心研究的環境。
(《紫光閣》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