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在改善民生的同時重視創新社會管理

青連斌
2013年01月09日10: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社會建設的工作任務繁重,但必須抓住重點。我們以前強調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這是正確的。因為當時民生問題很突出,不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並以此作為緩解當時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重要抓手,社會建設的其他工作很難順利展開。近些年來,我們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極大努力,取得明顯成效。但是,社會管理領域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越來越突出,必須大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因此,必須在改善民生的同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從而全面推進社會建設。

首先,對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五有”目標。經過過去五年的努力,我們在實現“五有”目標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學有所教的基本目標已經實現、勞有所得取得重大進展、病有所醫有了制度性保障、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養老保障體系、住有所居得到明顯緩解。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具備了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的物質基礎,人民群眾對過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強,對加快解決民生領域突出問題的期盼也在提高。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民生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凸顯。比如,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勞資矛盾、農民工與城鎮勞動者同工不同酬,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現實社會矛盾和問題,都客觀地表明全體人民並沒有能夠公平合理地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要真正實現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強調,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這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新要求。

其次,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擺到了突出位置。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實現“學有所教”目標奠定了越來越堅實的基礎,有學上的問題基本解決,“學有所教”的目標基本實現。但是,隨之出現的教育不公平問題成了當今我國社會一個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由於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等,導致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某些弱勢群體的基本教育權利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教育公平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之一。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能否實現平等的教育權利,關系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能力和發展機會,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繁榮,是維系和促進社會公平的基石和直接體現。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已經刻不容緩。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強調的,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在這裡,胡錦濤同志提出了促進教育公平的四大政策措施,一是教育資源的配置要向“四類地區”傾斜﹔二是支持特殊教育的發展,其中當然包括支持殘疾人教育﹔三是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水平,這就要大力完善教育救助制度﹔四是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第三,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對解決就業問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在當前和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業有所就”都是改善民生目標的一個重要目標。針對近年來就業難尤其是困難群眾就業難問題突出,我們黨和政府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但是,當前一些勞動者就業質量不高,特別是就業穩定性不高問題比較突出。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特別強調,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要“增強就業穩定性”,這是很有針對性的。為了提高就業質量,目前有必要淡化流動就業、靈活就業等提法,大力推進勞動者規范就業、穩定就業、安居樂業,並以就業質量的提升作為建立和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基礎與依據。

第四,明確提出了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目標和重大政策舉措。收入分配問題,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全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社會熱點問題。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強調“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長久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體系,從而逐步縮小收入差距,扭轉收入分配關系失衡的格局,從而真正“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實現這一目標,從當前來講,必須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等突出問題,這就必須“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當前,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勞動者報酬偏低,尤其是一些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同他們的勞動貢獻極不相稱的問題相當突出。因此,必須“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縮小目前過大的收入差距,實現“兩個同步”,提高“兩個比重”,關鍵是解決勞動者報酬長期偏低、初次分配關系失衡的問題,也就是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佔比重偏低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必須採取一系列綜合措施。一是要提高就業質量,以就業質量的提升作為建立和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基礎與依據。二是要改進最低工資制度,改變以往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的非正常調整,建立依據勞動生產率增長、企業效益提高和物價波動的正常調整機制。三是要切實貫徹落實《社會保險法》及相關法規政策,使社會保險制度成為初次分配中具有硬約束力的制度保障。四是要推進和完善工資集體協商,目前,不宜過度強調企業內部的勞資談判,而宜提升到行業或地區一級,建立工會理性施壓機制,實現勞動者與雇主共享利益和雙贏的目標。

第五,首次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新中國成立以后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是建立在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基礎上的,實際上就是城鄉兩種制度,城鄉居民享受兩種不同社會保障待遇。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一樣,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如果不採取斷然措施加以改變,這些消極影響還會越來越明顯和突出。首先,城鄉區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一樣,把城鄉居民區分為兩個群體,提供兩種不同的保障待遇,使城鄉居民同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卻享受到兩種差距懸殊的“國民待遇”,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其次,城鄉區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不僅無助於縮小巨大的城鄉差距,反而擴大了城鄉差距。第三,城鄉區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人為地阻斷了勞動力和人口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造成了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人為分割,延緩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第四,城鄉區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背道而馳。第五,城鄉區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背道而馳,阻礙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必須切實打破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非對稱性制度安排,大力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建設,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因此,“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証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當前的重點是統籌推進城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和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這就必須“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失智老人、失能老人和高齡老人日益增加,純老年人家庭、獨居老人家庭越來越多,老齡服務需求將迅速擴大。因此,在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同時,要大力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另外,要“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要“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要“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要“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

第六,提出了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和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兩方面著手,創新社會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早在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黨的十六大及四中全會、六中全會《決定》,十七大及五中全會《建議》,都反復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和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兩方面,明確提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方面,明確提出了通過加快形成社會管理體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和社會管理機制等“四個加快”,並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特別是在社會管理體制中明確提出了“法治保障”,充實和完善了社會管理格局和社會管理體制。

在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方面,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就政府公共服務、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工作機制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

《紫光閣》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