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 李立國
2012年12月27日08:39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黨的十八大勾畫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對全黨工作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和巨大推動作用。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民政系統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首要的政治任務,也是指引民政事業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根本保証。
一、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十八大確立了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求民政部門進一步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提升保障水平,更好地履行保障基本民生的職能。當前,要著重從增項、提標、擴能和規范四個方面努力。
一是要在保障政策上增項。在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待撫恤等政策保障現有民政服務對象的同時,要研究還有哪些困難群體應該納入到保障政策,使他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當前,要著力推進高齡老人津貼制度的普遍建立,推進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補貼制度的普遍建立,推動支出型貧困臨時救助制度的普遍建立,建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推進優撫安置頂層制度設計,還要推進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並在對愛滋病病毒感染兒童實施救助的基礎上研究出台愛滋病機會感染者的醫療救助政策。
二是要在保障水平上提標。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待撫恤標准的科學制定和調整機制以及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根據國情國力、法律法規和群眾需求,當前還有很多地方面臨著保障標准與法定標准有較大差距的問題。比如,按規定,部分重點優撫對象和五保對象的保障標准應不低於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但很多地方未達到,甚至有的地方將五保標准等同於低保。法定標准不是部門標准,更不是主觀隨意標准,是有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規范性文件所規定的標准,是應當嚴肅執行的,即使一些地方財力困難,也應當在中央轉移支付支持下,逐步達到法定標准。今后,我們將按照法定標准來測算、來衡量、來促進,爭取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普遍達到法定標准。
三是要在履行職責上擴能。既要根據需要和發展擴大民政職能,也要為履行好職能提高能力。比如,從孤兒保障擴大到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向所有未成年人保護中心擴展,就是在履行職能中擴大了范圍,是主動負責精神的體現。在增強履行職能的能力上,要加大人力、財力投入,健全制度,提高干部素質,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搞好信息化建設。當前,國家已批准民政部設立低收入家庭認定指導中心,我們要進一步推動全國普遍開展家庭財產收入核定和比對工作,為所有社會救助以至整個社會保障科學核定對象奠定基礎。
四是要在執行政策上規范。政策的落實關鍵靠執行。在保障對象審核審批上,長期以傳統人工手段為主,難免效率低、有誤差﹔在審核審批環節上,有些地方忽視民主評議和公開公示,造成一些漏洞﹔在經辦機構和能力上,人手少、經費缺,加上一些干部責任意識較差,導致工作不到位。因此,要以國家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軍人優待撫恤條例》,國務院制定《關於加強和改進城鄉低保管理工作的意見》等為依據、為契機,在各項基本民生保障制度的執行上,切實加強規范化管理,加強現代技術手段應用,加強基層經辦能力建設,促進公開透明,盡快提高執行水平。
二、在深化體制改革中加強和創新相關社會管理
十八大報告把堅持改革開放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之一,並貫穿於通篇內容尤其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部署中。民政部門要加強和創新相關社會管理,推動相關體制改革深化。
一是要發揮社會組織反映不同利益群體訴求的作用。利益多樣化、思想多元化、意見公開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當前,在項目建設、福利分配、價格變動等關系群眾利益的問題上,因為認識不同或利益不同,產生群體訴求和群體性事件已屢見不鮮,這就要求政府不僅要對單方群體訴求做回應,還要顧及相關各類群體利益,形成多方博弈、公平公正公開抉擇。因此,需要發展社會組織,以利於更加有序地反映多種利益訴求﹔需要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實現利益群體博弈的公開化、理性化,以利於政府在利益群體公開有序的博弈中正確做判斷、做工作、作選擇。
二是要落實和完善城鄉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經過多年發展,到了一個面臨新情況、產生新變化的轉型階段。過去基層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向社區延伸,都需要自治組織來協助,難免產生村委會、居委會的行政化傾向問題。現在,很多地方已經在社區設立公共服務機構或是在街道設立服務中心,不再委托自治組織承擔或協助公共服務事項了,村委會、居委會又被認為是邊緣化了。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性質和職能,不應簡單地用管多少事來判別行政化或邊緣化。不論基層群眾自治與行政管理、公共服務怎樣銜接和互動,關鍵在於能否行使自治功能,實現城鄉社區事務、社區居民利益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因此,要適應形勢變化,在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前提下,研究基層群眾自治的新動向、新問題,指導和支持基層群眾自治活動健康發展。
三是要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按照十八大關於推進城鄉社區治理、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的部署,我們要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拓寬居民參與渠道,充分調動社區各類主體的積極性,提高社區治理水平。要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推進社區綜合服務平台和設施建設,力爭“十二五”期末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90%、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覆蓋到所有社區。要大力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推動建立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支撐的社區服務管理新機制,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服務完善、管理民主、充滿活力、和諧幸福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三、在轉變政府職能中發揮好民政部門作用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社會體制改革要解決好社會治理的方式和制度安排問題,調動社會多元主體的積極性。貫徹十八大精神,要自覺地置身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之中,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關系,在轉變職能中發揮好民政部門的作用。
一是要尊重和運用市場機制。民政部門不是經濟部門,但其資源的配置、職能的發揮與市場息息相關。民政部門搞建設、搞運營、搞管理,要想提高效能、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都應當自覺地運用市場機制,而不是簡單地用行政辦法來進行。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各類服務主體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環境。養老服務、社區服務、救災物資生產、退役士兵職業技能教育培訓等都應適當引入市場機制,增強工作活力和效率。民政服務機構自身改革,也要推行聘用制、績效工資制,形成更強的激勵機制。
二是要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發展民政事業尤其是社會服務業,沒有社會參與就難以做大,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因此,政府要從直接舉辦民政事業為主向以制定規則、創造環境為主轉變,通過合同招標、公建(辦)民營、民辦公助、購買服務等途徑,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要完善鼓勵社會參與的政策措施,制定和落實政府購買服務、資金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運用財政稅收等多種手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民政事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民政公共服務。鼓勵地方通過財政補助、貼息貸款等相關扶持政策,落實稅收減免以及用地、用水、用電、用氣等優惠政策,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服務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的信貸投入和金融服務,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提高參與度。
三是要提高民政工作法治化水平。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也必然要求建設法治社會。我們推進民政工作,要改革創新、要加快發展,必須增強法治意識。突破和創新要考慮現行法律內容和可能修法的前景,制定重大政策要盡量上升為法律、法規形式,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要認真執行好、落實好,保証民政事業在法制軌道上科學健康發展。
相關專題 |
· “學習十八大精神體會文章”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