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2012—2013年世界經濟:回顧與展望

■   張宇燕 徐秀軍�文
2012年12月19日06: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一、復蘇放緩的2012年世界經濟

2012年是世界經濟整體放緩的一年。從截至2012年11月的世界經濟形勢來看,可以推斷2012年世界經濟將比2011年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3.8%、按市場匯率計算2.8%的增長水平出現一定幅度下滑。[1]這表明全球經濟徹底擺脫金融危機影響仍有待時日。為了較為全面地反映2012年世界經濟總體發展狀況,下面將從增長、就業、物價、貿易和債務五個方面一一加以述評。

(一)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放緩

全球經濟復蘇至今已達三年,但復蘇步伐依然沉重,經濟增長速度仍顯低迷。2012年的世界經濟未能扭轉上一年的經濟下行趨勢,多數機構隨之紛紛下調早先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2012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數據顯示,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3%,比2011年下降0.5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為1.3%,比2011年下降0.3個百分點﹔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為5.3%,比2011年下降0.9個百分點。

在發達經濟體中,增長趨勢出現分化。美日經濟低速增長,但以歐元區為代表的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增長狀況令人擔憂。根據IMF預測數據,2012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2.2%,比2011年提高0.4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增長率為2.2%,比2011年提高3.0個百分點。但值得關注的是,一些重要的歐洲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甚至呈現衰退跡象,拖累了世界經濟的增長表現。根據IMF預測,2012年歐盟經濟增長率為-0.2%,比2011年下降1.6個百分點﹔歐元區經濟增長率為-0.4%,比2011年下降1.5個百分點。2012年以來歐洲經濟出現急速萎縮,究其原因,主要源於高度不確定的市場環境,包括全球需求增速降低、債務危機導致消費者信心和商業信心下降、金融市場不景氣、主要國家財政緊縮政策導致內部需求下降以及部分國家政局不穩等因素。歐洲經濟的萎縮不僅對世界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歐洲經濟下行風險在全球的擴散也成為影響其他經濟體經濟復蘇的負面因素。

在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中,由於受外需急劇下降以及國內經濟調整的影響,一些國家放緩了經濟增長的步伐。從地區來看,中東歐、拉美與加勒比地區以及亞洲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下行表現顯著。根據IMF預測數據,2012年中東歐、拉美與加勒比地區以及亞洲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長率分別為2.0%、3.2%和6.7%,分別比2011年下降3.3、1.3和1.1個百分點。從國別來看,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主要新興經濟體經濟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2012年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預計分別增長1.5%、3.7%、4.9%、7.8%和2.6%,較2011年分別下降1.2、0.6、1.9、1.4和0.5個百分點。

(二)發達國家失業率仍處高位

由於經濟不景氣和深層次的結構問題,發達經濟體失業居高不下,失業問題仍是2012年擺在西方發達經濟體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在美國,就業市場改進緩慢,勞動參與率創歷史新低。2012年以來,美國失業率始終在8.1—8.3%之間徘徊。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12年8月美國失業率為8.1%,比此次金融危機后的最高點下降2個百分點。但事實上,失業率的下降並非完全源於就業增加,其部分原因是因為較多的人選擇離開就業市場。8月美國有36.8萬個勞動者放棄尋找工作,勞動參與率僅為63.5%,創下1981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9月美國失業率一舉跌破8.0%回落至7.8%,創2009年1月來最低。根據一些分析家的計算,如果剔除2012年以來就業參與率的下降因素,9月美國的失業率將繼續維持在8.35%。

在歐洲,經濟的衰退嚴重影響到勞動力市場,失業率居高不下。根據歐洲央行數據,2012年前七個月,歐盟和歐元區的平均失業率分別為10.3%和11.1%。其中,2012年7月歐元區的失業率達到11.3%, 創下1995年歐洲央行開始該數據統計以來月度失業率最高水平。從國別來看,2012年前七個月歐洲有15個國家的平均失業率超過10%。其中,西班牙的失業情況最嚴重,失業率達到24.4%﹔其次為希臘,失業率22.6%。此外,葡萄牙、塞浦路斯、意大利的失業率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分別達到15.3%,10.4%和10.4%。

與歐美相比,日本的失業率長期以來處於較低水平,但相比以往,其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青年失業問題尤為突出。日本內閣府數據顯示,2012年7月的完全失業率為4.3%,其中15—24歲青年人的完全失業率達到了8.2%,比6月上升0.8個百分點。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7月日本全職勞動者人數較2011年同期下降0.1%﹔入職率為1.73%,比2011年同期下降0.06個百分點﹔離職率為1.80%,比2011年上升了0.17個百分點。

(三)全球通貨膨脹總體水平低迷

2012年全球通貨膨脹水平總體上較2011年明顯回落,發達經濟體和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水平同步走低。2012年前三季度總體維持下降趨勢,第四季度由於受部分國家經濟政策調整影響,通脹水平很可能出現反彈,但不會改變全年通脹率較2011年出現下降的總體態勢。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個季度OECD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分別同比上漲2.8%、2.2%和2.1%,分別較上一季度下降0.2、0.6和0.1個百分點。其中,能源價格由2011年第四季度同比上漲10.7%顯著下降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3.1%,下降7.6個百分點﹔同期食品價格下降2.0—2.2%。OCED國家第三季度除食品與能源價格外的CPI同比上漲1.7%,較2011年第四季度下降0.3個百分點。2012年10月IMF預測,2012年發達經濟體CPI上漲1.9%,比2011年下降0.8個百分點。其中,美國CPI上漲2.0%,比2011年回落1.1個百分點﹔歐盟CPI上漲2.5%,比2011年回落0.6個百分點。

2012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水平總體上高於發達經濟體,其中多數國家通脹壓力有所緩解,但亦有部分國家通脹壓力加大。IMF數據顯示,2012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CPI上漲6.1%,比2011年下降1.1個百分點。就國別來看,OECD數據顯示,2012年9月,巴西、中國和南非的CPI同比上漲分別降至5.3%、1.8%和5.6%,分別較2011年12月下降1.2、2.3和0.8個百分點﹔而同期印度、印尼、俄羅斯的CPI同比上漲分別為9.1%、4.3%和6.6%,分別較2011年12月上升2.7、0.5和0.5個百分點。

(四)貿易增速明顯下滑,貿易爭端頻繁

與世界經濟增速放緩趨勢一致,2012年全球貿易增長明顯下降。2012年9月,世界貿易組織(WTO)報告預測,2012年全球貿易增速為2.5%,低於此前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與此前預期的3.7%相比,下調了1.2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速為1.5%,下調0.5個百分點﹔新興經濟體出口增速為3.5%,下調2.1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全球貿易量的增長低於全球經濟增長步伐,這表明全球貿易面臨的下行風險超過增長風險。長期以來,全球貿易一直主要依賴歐洲、美國及日本三大市場。但目前三大經濟體經濟狀況都欠佳,尤其是歐洲經濟陷入衰退,對全球出口造成較大影響。在東亞地區,韓國、印尼、香港等經濟體出口下降十分顯著。2012年6月,印尼出口額同比下降16.4%,創近三年最大跌幅﹔香港出口負增長4.8%。7月,韓國出口額同比下降8.8%,為2009年9月以來降幅最大的一次。此外,巴西、印度、俄羅斯的出口也都受到一定遏制。由於歐債危機陰霾不散,美國經濟低速緩行,全球貿易下降實乃預料之中。

貿易增速的顯著下滑與日益盛行的貿易保護主義不無相關。根據OECD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UNCTAD)2012年5月發布的報告,2011年至2012年5月期間,二十國集團(G20)所採取的保護主義措施達124件,平均每月發生17.7件,同時貿易保護措施更加隱蔽,並趨於長期化。在採取的保護主義措施中,出口限制、出口補貼、進口限制、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動植物檢疫措施(SPS)、延遲通關手續等非關稅措施日益增多。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間,非關稅措施佔到貿易保護措施的45.1%。為此,WTO在2012年7月發布《2012年世界貿易報告》明確指出,制造業和農產品監管標准等非關稅措施,給世界貿易帶來了新的挑戰,呼吁各國共同努力減少非關稅措施中的貿易保護主義因素。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不僅對世界貿易產生抑制作用,也導致大國之間的貿易爭端頻發。以中國為例,2012年上半年中國共遭遇18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反傾銷、反補貼、特保等貿易救濟調查40起,同比增長了38%,涉案金額37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6%。

(五)發達經濟體債務問題久拖不決

近年來,總體上發達經濟體的財政平衡狀況有所改善,財政赤字佔GDP比例逐步收窄。2012年10月IMF數據顯示,2011年發達經濟體財政赤字佔GDP比例為6.5%,比2010年下降1.2個百分點,預計2012年發達經濟體財政赤字佔GDP比例將繼續下降0.6—5.9%。其中,2011年歐盟與歐元區財政赤字佔GDP比例分別為4.5%和4.1%,分別比2010年下降2.0和1.2個百分點,預計2012年歐盟財政赤字佔GDP比例將繼續下降0.6—3.9%,歐元區財政赤字佔GDP比例將繼續下降0.8—3.3%﹔2011年美國財政赤字佔GDP比例為10.1%,比2010年下降1.1個百分點,預計2012年美國財政赤字佔GDP比例將繼續下降1.4—8.7%。但2011年日本財政赤字佔GDP比例比2010年上升0.4—9.8%,預計2012年日本財政赤字佔GDP比例將輕幅上升0.2—10.0%。

但是,發達經濟體政府債務佔GDP的比例逐年上升。2012年10月IMF數據顯示,2010年發達經濟體政府債務佔GDP比例為100.6%,2011年升至104.7%,預計2012年為109.9%,較2011年上升5.2個百分點,再度向二戰高峰期的水平靠近。其中,2010年歐盟政府債務佔GDP比例為79.3%,2011年升至82.1%,預計2012年為87.2%,較2011年上升5.1個百分點﹔2010年歐元區政府債務佔GDP比例為85.4%,2011年升至88.0%,預計2012年為93.6%,較2011年上升5.6個百分點。與歐債危機顯著惡化相比,當前美國和日本則仍充當著主要避風港作用,其融資能力暫時穩定,但其償債能力亦在沿著不可持續的道路發展。2010年美國政府債務佔GDP比例為98.6 %,2011年升至102.9%,預計2012年為107.2%,較2011年上升4.3個百分點﹔2010年日本政府債務佔GDP比例為215.3%,2011年升至229.6%,預計2012年為236.6%,較2011年上升7.0個百分點。緩慢的經濟增長、持續的預算赤字以及人口老齡化和金融部門風險猶存所帶來的高額負債,極大地侵蝕了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發達經濟體由此面臨維持短期經濟增長以及通過徹底的經濟、財政與金融的結構性改革擠出債務泡沫的兩難境地。

二、2012年世界經濟運行呈現新特點

回顧2012年世界經濟的總體形勢,可以看出2012年世界經濟呈現出諸多新的特點和變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一)歐、美、日央行進一步釋放流動性

2012年2月,歐央行實施了第二輪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與第一輪一起,共計向歐元區銀行提供了1.02萬億歐元的1%低息貸款。9月6日,歐洲央行推出了沒有規模和時間限制的新歐洲版量化寬鬆策略直接貨幣交易計劃(OMT)。OMT是一種無限沖銷購債計劃,即歐洲央行可以決定開始、持續或者停止購買債券,對購入債券沒有數量限制,但是會將購入的債券全部沖銷掉。9月13日,美聯儲出台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3),其主要內容是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証券(MBS),並且沒有操作時間和總額限制。同時,繼續延長扭曲操作至2012年底,這樣一來在2012年扭曲操作到期之間,美聯儲合計將每月增持850億美元的長期債券。此外,美聯儲同時宣布,將超低水平的聯邦基金利率(0—0.25%)至少延至2015年中期。9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將資產購買規模增加10萬億日元,其中增持日本國債5萬億日元,新增貼現國庫券5萬億日元,日本央行累積資產購買規模達到80萬億日元。短期來看,歐、美、日央行進一步釋放流動性的措施緩解了金融市場和政府債務危機,並提振了投資者信心。但釋放出的大量的流動性可能會導致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流動、匯市和股市的震蕩以及包括能源在內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非自然上漲,並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復蘇帶來不利影響。

(二)歐洲一體化在歐債危機中前進

在歐元區,部分國家的主權債務和銀行體系債務相互作用使歐元區債務危機進入了惡性循環,債務危機不斷加劇和升級。希臘政治危機引發的退歐風波,直接影響了整個歐元區銀行業,歐債危機從歐元區邊緣國家蔓延至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核心國家,其中西班牙同時爆發銀行業和國債危機。2012年是歐元區重債國的償債高峰期,歐元區全年到期債務總額約1萬億歐元。盡管歐債危機給歐洲經濟蒙上了陰影,但也為歐元區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提供了契機。2012年,歐元區在財政、金融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2012年1月,除英國和捷克以外的歐盟 25 國通過旨在加強財政紀律的“財政契約”草案。3月,25國正式簽署草案,並啟動批准程序。“財政契約”的簽訂,為歐元區加強財政監督與財政政策協調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歐洲金融一體化也得到實質性推進。7月,歐元區各國財長正式簽署成立歐洲穩定機制(ESM)的協議,為請求救助的歐元區成員國提供金融援助。9月,歐盟委員會擬定了歐洲銀行業聯合監管體系的路線圖。該提案已正式提交歐洲議會審議,有望在12月中旬的歐盟峰會上獲得通過。10月,歐盟峰會就銀行業單一監管機制問題達成一致,歐盟各國領導人同意2013年1月1日前完成銀行業單一監管機制的法律框架,以便這一機制能在2013年逐漸得以操作。銀行業聯盟的建立,有望打破主權債務風險與銀行風險之間的負向反饋機制,從而避免主權債務危機與銀行危機的彼此擴散。值得注意的是,LTRO和OMT等干預措施的出台使歐洲央行朝著職能多樣化和功能強化的道路邁進了一大步。

(三)發達國家“日本化征候”日趨明顯

近年來,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諸多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政府債務佔GDP比重不斷攀升,並且在中短期內難以顯著下降﹔二是傳統貨幣政策用盡,利率降至零或接近零利率時經濟仍不見明顯起色﹔三是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強﹔四是政治上國內不同黨派嚴重對立,在新政策的形成上難以達成共識。這四個方面問題同時並存,即是所謂的 “日本化(Japanization)征候”。歐洲的情況與日本過去20年的狀況極為相似﹔美國除了人口老化一項外,其他三項“指標”與“日本化征候”相去不遠,即便是人口年齡相對於歐洲和日本較輕,但隨著“嬰兒潮”一代大量進入退休年齡段,目前每天進入退休年齡的人口達到1萬人,這樣的規模在相當程度上對美國社會和經濟政策產生深遠影響。這一現象表明發達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具有一定的內在同一性,“日本化征候”或許將成為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和生產消費方式相近的社會中系統性問題。這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進入了一個中長期低速增長通道。

(四)亞洲經濟一體化新路線圖顯露但受到政治掣肘

在亞洲經濟一體化方面,除了“東盟+3”、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等原有進程外,出現了一些新的合作動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地區財金合作取得重大進展。2012年5月,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就加強清邁倡議多邊化危機應對能力達成共識:清邁倡議多邊化資金規模擴大一倍至2400億美元,且各方出資份額不變﹔與IMF貸款規劃的脫鉤比例從20%提高到30%,並延長救助資金使用期限﹔將現有危機解決機制命名為清邁倡議多邊化穩定基金。其二,地區經貿合作邁出新的步伐。2012年5月13日,中日韓三國正式簽署《關於促進、便利和保護投資的協定》,為中日韓自貿區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同日,三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年內正式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8月30日,在第15次東盟與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上,三國經貿部長就11月份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達成一致,進一步推動了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進程。但是,日韓、中日以及中國與部分東盟國家的政治與外交關系由於領土爭端迅速降溫,並對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構成挑戰。

(五)貿易不平衡程度減弱

一段時期以來,關於全球貿易不平衡問題的討論較為關注的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和中國的貿易順差。2006年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達到了GDP的6.0%,而中國的順差在2007年達到GDP的10.1%。貿易不平衡問題的突顯使人民幣匯率成為雙方爭論的焦點。此后,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佔GDP比例逐年下降。IMF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佔GDP比例為2.8%,預計2012年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至2.3%。一般認為,當一國的經常賬戶順差或逆差佔GDP比例不超過3%時,該國的匯率就達到了“基本均衡匯率”。與此同時,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也保持改善勢頭。2012年9月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為1336億美元,佔GDP比例為3.5%﹔第二季度經常項目逆差為1174億美元,比上一季度下降12.1%,佔GDP的比例下降0.5個百分點至3.0%,預計全年經常項目逆差佔GDP的比例為3.1%。中美兩大貿易失衡國失衡程度的減弱使匯率問題的關注度下降。2012年7月,IMF完成與中國2012年“第四條款磋商”,並對中國的匯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幣升值的努力予以肯定。由於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顯著下降,人民幣由“顯著低估”轉為“適度低估(moderately undervalued)”。當然,這並不排除個別大國的政治家仍拿人民幣匯率說事的可能。

(六)大宗商品價格結束本輪增長

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受到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的抑制,相比2011年出現明顯下降。從2012上半年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發展情況來看,價格總體呈現先揚后抑態勢,第一季度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維持上漲勢頭,但從第二季度起顯著下跌。僅僅在5月的一個月內,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 (WTI)價格從4月末的105美元下跌至5月末的86美元,跌幅達到18.1%。同期,農產品和金屬價格普遍走低,其中大豆、玉米、棉花和銅的價格分別下跌8.7%、4%、24%和13%。與歷史數據相比,如此短時間內大宗商品出現大幅下降非常少見。進入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形勢依然是持續走低。UNCTAD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8月,按現價美元計算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同比下降8.3%,按特別提款權(SDR)計算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同比下降2.6%。分類來看,8月除原油價格和所有食品價格同比分別上漲4.8%和1.3%外,農業原料價格同比下降30.2%,金屬與金屬礦價格同比下降16.3%。歐洲經濟出現衰退、美日經濟增速低緩以及新興經濟體增速下滑等成為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未出現全面反彈的重要因素。

(七)全球治理進展不顯著但有亮點

相比國際金融危機初期的全球經濟政策協調與全球治理變革,2012年全球治理領域未取得明顯進展。作為全球治理的首要平台,G20峰會以及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又一次被歐債危機所“綁架”,因而未能給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全球貨幣金融體系改革進展也十分緩慢。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全球治理仍呈現兩大亮點。一是WTO擴員並在服務貿易自由化、政府採購和信息技術協定等具體領域取得新進展。2012年3月,WTO政府採購委員會正式採納修訂后的政府採購協議,目前協議所覆蓋的政府採購額將在原有基礎上擴大800—1000億美元﹔8月,俄羅斯正式成為WTO第158個成員國﹔截至2012年9月,中國在加入WTO《政府採購協議》(GPA)談判中已提交了三份出價,涵蓋范圍已擴大到了地方政府。二是金磚國家探討全球治理的新途徑。2012年3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在印度峰會上明確提出全球治理改革的訴求,呼吁建立更具代表性的國際金融架構,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提出在201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前如期落實2010年治理和份額改革方案的要求。此外,金磚國家共同簽署了兩項旨在擴大本幣結算和貸款業務規模的協議,並考慮共同成立一家開發銀行的可能性。

(八)主要國家領導層換屆引發政策變化

在2012年的世界經濟大事中,選舉是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美國、法國和俄羅斯均進行大選,中國也進行了領導人換屆。在發達國家深陷債務危機和面臨財政緊縮,社會壓力加劇﹔新興經濟體增速總體下滑,復蘇乏力的背景下,選舉政治對經濟政策的影響表現日益突出。美國總統奧巴馬連任后,面對當前國內經濟形勢,盡管短期內將繼續實施刺激政策促進經濟增長,但長期來看,將逐步轉變為通過削減開支並上調針對富人的稅率來削減政府赤字。法國總統奧朗德上台后,對內推出了涉及經濟和社會等多個領域的經濟改革計劃,包括推進稅制改革,通過稅收調整實現財政平衡﹔增加就業崗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振興工業,扶持中小企業﹔嚴格監管金融行業﹔調整能源結構,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等。對歐政策重點在於促進經濟增長,提出對“財政契約”起補充作用的“增長契約”,對德國一貫主張的加強財政紀律提出了挑戰。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后確定了保持經濟增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優先發展議題,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全面打造多元“新經濟”。中國的新領導人確立了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長遠目標,經濟發展路徑日益清晰。

三、未來全球經濟將維持中低速增長

展望2013年的世界經濟走勢,有以下八個方面的因素值得關注。

其一,美國的國債上限、“財政懸崖”問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可忽視。按照當前美國政府債務上升速度,2013年1月之前就將達到債務上限。這可能引發美國主權債務信用評級的進一步下調,從而引起金融市場的大幅震蕩。同時,如果2013年美國墜入“財政懸崖”,將使美國的公共支出減少GDP的4%,這足以使美國經濟再次陷入全面衰退,也會給世界經濟的下行造成巨大風險。不過,從目前來看,美國仍存在規避“財政懸崖”的可能性。

其二,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釋放流動性的強度、速度和波及面都會對整體世界經濟產生影響。資本在世界各國的加速流動將導致匯率的波動,並引發全球范圍內股市價格的震蕩。相應地,其他世界將採取類似保護性措施防范這些風險,從而加劇全球流動性泛濫。由此引發的其他國家通脹率的上升和貨幣政策的因應調整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世界經濟的平穩運行。如果美國能夠避開“財政懸崖”,這就意味著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連續五年超過1萬億美元,其結果很可能是美國進一步推出非常規貨幣政策,例如“QE4”。

其三,歐洲債務危機是一個重要的不確定因素。總體上,盡管從2012年歐洲債務危機的發展情況看,各種解決進程穩步推進,債務危機在整體上維持在可控水平,但不排除個別重債國債務危機的惡化,由此產生的政治分歧很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政治、社會問題,從而拖累整個歐元區經濟。

其四,貿易保護主義仍將是制約貿易大幅度增長的重要因素。在整體上,世界貿易爭端和貿易保護主義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貿易不平衡問題特別是與所謂的“競爭中立”相關的貿易保護,很可能會催生新一輪的貿易保護主義,從而掣肘全球貿易增長。貿易保護主義也因此將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之一。

其五,大宗商品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從供給方面看,美國頁岩氣產出增長量以及伊朗核危機的發展趨勢將對全球能源市場造成沖擊﹔從需求方面看,由於世界經濟的中低速增長,需求基本面總體上不會變化太大﹔從價格方面看,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充裕流動性將可能成為推升大宗商品價格的主要因素。總體來看,2013年油價維持在80—100美元/桶的可能性較大。

其六,全球治理和區域合作將取得值得期待的進步。2013年俄羅斯G20峰會或許在推進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以及在應對財政、糧食、能源、氣候等全球性威脅和挑戰方面形成新的突破﹔2013年金磚國家首腦會議將完善協調機制,不斷推進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關系,並在建立新的金融機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此外,歐洲、亞洲和拉美地區一體化能夠取得多大進展,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能否擺脫干擾得到推進都值得期待。

其七,地區安全危機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敘利亞和伊朗等中東主要國家局勢變化以及其他地區部分國家國內政治與社會形勢的變化,不僅對全球原油市場帶來沖擊,也會誘發諸多區域和全球范圍內的不穩定因素,從而影響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其八,美國總統奧巴馬連任后的政策調整以及2013年德國等大國的大選值得關注。面對美國主權債務危機等一些棘手的經濟問題,奧巴馬第二任期將採取何種化解途徑都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此外德國新領導人上台后的政策變化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全球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走向。

鑒於目前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以及發展趨勢上所呈現的種種跡象,並基於2012年世界經濟整體運行的描述與分析,本文認為,未來幾年世界經濟的中低速增長將成為新的常態,2013年世界經濟增速與2012年相比不會出現太大波動,大體持平或輕幅上揚的可能性較大,即按PPP計算的增長率為3.5%,按市場匯率計算的增長率為2.8%。

(第一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第二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1] 如無特別說明,本文中數據均來自2012年10月IMF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及其數據庫。

參考文獻

[1] Altman, Roger (2012), “OPEC’s Coming Demise Is Cause for Celebration”, Financial Times, 24 May.

[2] IMF (2012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Growth Resuming, Dangers Remain, April.

[1] IMF (2012b), World Economic Outlook: Coping with High Debt and Sluggish Growth, October.

[3] UNCTAD (2012),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2012: Policies for Inclusive and Balanced Growth, September.

[4] Weisenthal, Joe (2012), “And Now... Here’s the REAL Reason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Fallen So Much This Year”, Business Insider, October 5.

[5] Wind Economic Database (2012).

[6] World Bank (2012), Glob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3: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e, September 17.

[7] WTO (2012), World Trade Report 2012: Trade and Public Policies: A Closer Look at Non-tariff Measures in the 21st Century.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