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建

繼往開來穩中求進的大會

李忠杰
2012年11月28日11: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繼往開來穩中求進的大會

中國共產黨在一次次黨代會、一屆屆領導機構、一代代領導集體、一個個歷史時期的前后交接中不斷地繼往開來,探索前進。

今天,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節點上,在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重要時刻,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並已閉幕,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已經向世界亮相。黨的十八大在國際國內的高度聚焦中完成了預定任務,國際國內期待的諸多問題也已經有了答案。

把黨的十八大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放在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前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說,黨的十八大是又一次繼往開來的大會﹔同時,在中國當前的特定背景下,也是一次穩中求進的大會。

一、黨代會是黨繼往開來的重要節點

黨代會是現代政黨的基本制度和決策形式。有黨,就有黨代會。甚至從最初的起點說,有了黨代會,才有了黨。對於黨的建設和發展來說,黨代會具有標志杆和推進器的雙重作用。說它是標志杆,是因為每次黨代會,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召開的,它的每一個重大決策,都集中反映著這個時期黨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實踐經驗和政治意志,標志著黨在這個時期發展進步達到的水平。說它是推進器,是因為每次黨代會,都要面向未來,研究和解決黨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制定或調整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就一些重大問題作出決策,選舉產生新的領導集體和重要干部,以便開創黨的事業新局面。

因此,每一次黨代會都反映了一定時期黨所發展和達到的水平。在正常情況下,每一次黨代會都會承接以往的歷史,同時又會把歷史再向前推進一步。這就是黨代會的繼往開來。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國共產黨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改革開放的大潮伴隨著黨的腳步前進,黨的建設又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得到洗禮。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也能夠定期召開,正常舉行,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七大、十八大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每一次黨代會,都在政治上、理論上、綱領上、組織上作出了重大的決策,從而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又向前邁出堅實而有分量的一大步﹔但所有這些決策,除了某些黨代會之外的特殊情況,總體上又不是突兀的、割裂的,而是前后延續的。因此,至少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黨代會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繼往開來的特點。

這種繼往開來,首先表現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路線、基本方針上﹔有時,也突出地表現在組織上。

作為前者,從黨的十二大以來,我們黨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又逐步積累了豐富的基本經驗,制定和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基本方針、基本政策,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戰略。所有這些,每一次黨代會都是連貫的,沒有發生過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種中斷現象。

但每一次黨代會,都堅持了開拓創新的精神和與時俱進的要求。因此,每一次黨代會都不是原地踏步,簡單地炒炒冷飯,而是緊密結合當時的實際,研究和解決一些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實現理論上、戰略上、政策上的重大推進乃至飛躍。黨的基本理論就是經過這樣漸次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到現在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基本綱領從醞釀到形成,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總體布局的框架,從而更加豐富和完整。

作為后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逐步通過黨代會的基本制度實現中央領導機構的正常換屆。尤其是從黨的十六大開始,已經能夠正常地通過黨代會實現黨的最高領導人的新老交替。這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幾乎前所未有的,意義非常深遠。在這種逐步主要通過黨代會的換屆中,我們黨形成了一代代、一屆屆新的領導集體。這種領導集體,往往既有老面孔,又有新面孔。隨著黨的各項制度特別是黨代會制度的改進和完善,我們黨在組織上同樣進入了繼往開來的歷史軌道。

因此,隨著黨代會的日益規范化、制度化、民主化,黨代會已經成為我們黨繼往開來的一個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歷史節點。

二、黨的十八大是一次繼往開來的重要會議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從各方面體現了這種繼往開來的特點。

第一,在發展方向上。

黨的十八大如同以往幾次黨代會一樣,首先回答了走向未來的中國到底應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往哪兒去的問題。這樣一個問題並不是新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每到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都會遇到這個問題。而這一次,社會思潮更為復雜,如何回答更為重要。

以往幾次黨代會,實際上都曾經明確地宣告,中國共產黨將始終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 旗幟名稱的表述略有不同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這次黨代會,在方向道路問題上依然堅持了我們黨一貫的立場和態度。同時,又結合新的形勢進一步強調,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福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第二,在指導思想上。

黨的指導思想是黨的理論認識、理論觀點、理論主張的最集中體現,是黨一切活動和行動的指南和靈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實踐創新的基礎上,不斷推動理論創新,首先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隨后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入新世紀以來又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這三個理論本身,就是漸次繼往開來的結晶,也是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表現。

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了科學評價,但沒有正式定位。又經過5 年的實踐,這次黨代會根據實踐的成效、人民和全黨的意願,把科學發展觀正式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定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強調科學發展觀“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要求“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對科學發展觀給予正式定位,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一個最重要的歷史性決策,也是黨的十八大繼往開來的最重要表現。

第三,在奮斗目標上。

1979 年,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隨后又進一步提出“三步走”的戰略。當時,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構想,黨的十三大、十四大正式表述“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從1981 年到1990 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實現溫飽﹔第二步從1991年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達到小康﹔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上世紀末,我們勝利實現了第一、第二步的目標,因此,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新世紀的小“三步走”戰略,或者叫新的“三步走”戰略。2000 年10 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宣布:“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2002 年,黨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到2020 年的奮斗目標和戰略任務。2007年,黨的十七大又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根據新的形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黨的十八大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要“確保到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變,目標更加明確,任務更加具體,時間更加緊迫。全面建成目標的提出,也非常突出和明顯地體現了繼往開來的特點。

第四,在總體布局上。

1986 年9 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在《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第一次提出和規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1989 年11 月,鄧小平同志強調:“十三大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永遠不改變。”1997 年,黨的十五大制定基本綱領,實際上構成了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黨的十六大后,胡錦濤同志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黨的十七大專門增加了一個社會建設部分,按四位一體對各方面工作進行了部署。

這次黨代會的一個重要亮點,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當作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五位一體。五位一體,並駕齊驅,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既是繼往,又是開來。

第五,在改革開放上。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們黨和國家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二大以來的每次黨代會,都表達了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都把改革開放繼續推向了前進。

這次黨代會繼續強調: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第六,在各個領域建設和工作上。

每次黨代會,都要在對各個領域和方面的建設、工作進行研究部署,堅持實踐中已經形成和推進的重要戰略、原則,同時,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與時俱進,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和舉措。

這次黨代會繼續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同時又進一步強調,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是堅持科學發展。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同時對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正式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求培育包括24 字內容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軍隊國防建設、祖國統一、國際戰略等方面,都在堅持、繼承的同時,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要求。如在國際關系中要求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等等。

第七,在黨的建設上。

黨代會是黨的代表大會,所以研究黨的自身建設,歷來是黨代會的重頭戲。這次大會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精神,對黨的建設作出了新的部署。既堅持了黨的十七大概括的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在內的黨的建設基本格局,同時,又肯定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意見,把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作為黨的建設的總要求。明確提出要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大會還根據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的發展情況,對黨章進行了修改。這是繼往開來在黨章問題上的集中體現。

第八,在中央領導機構的換屆上。

根據黨章規定,黨代會的一個重要職權,是選舉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然后再由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黨的十八大按照黨章規定,完成了這一復雜的程序,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習近平同志當選為新的中央總書記。從而,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實現了又一次新老交替。這實際上是我們黨在歷史上第二次由黨代會來正常地實行中央主要負責人和中央領導機構的新老交替,其意義非同尋常。這說明,我們黨的組織制度、黨代會制度、選人用人制度,已經越來越走向了制度化、規范化。

三、黨的十八大也是一次穩中求進的重要會議

201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在今年年初的兩會上,中央又特別強調了今年工作的總方針是“穩中求進”。

從經濟社會方面來說,所謂穩,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為什麼要穩?國際局勢要求穩,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穩,制約發展的各種因素要求穩,化解復雜的社會矛盾要求穩,為十八大創造良好條件和氛圍要求穩。

為什麼穩中要求進?國際競爭和挑戰要求進,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要求進,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滿足人民需求要求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進。

穩中求進,既要“穩”,也要“進”。不穩無法進,不進難以穩。兩者互為條件,相輔相成。把握好穩中求進,才能有效防止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同時力避物價漲幅反彈,有利於疏解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等各方面壓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現在看來,穩中求進,已經不僅僅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工作中,也已體現在更大的范圍和更大的戰略問題上。黨的十八大的內容和基調,實際上體現的也是穩中求進。

穩中求進,與繼往開來,在某種意義上是一致的。既往,就是堅持既定的不變,這就是穩。開來,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開拓前進,有所創新,這就是進。

進一步而言,中國的發展要求我們黨不斷開拓前進。任何停滯和僵化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特別是當前我們在國際國內面臨的很多問題,都不是墨守陳規、因循守舊所能解決的。它需要的是大視野、大智慧、大戰略。因此,進,是必然的、緊迫的、長久的。

但由於我們面臨各種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因此,任何治國理政的措施和政策,都應該是科學的、穩妥的。中國的發展進步,需要穩重、穩妥、穩健,容不得半點輕率和盲目。

擴而大之,領導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黨,治理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既需要決心,更需要方略﹔既需要有勇氣,更需要有智慧﹔既需要關注各方公眾的願望,更需要有協調磨合各方利益的才能﹔既需要各種具體的措施,更需要統攬全局的謀劃﹔既需要積極爭取正面的良效,更需要預見和防范可能出現的問題。總之,既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更要有高超的領導藝術。

讓我們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再加一個“不停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用我們的努力和奮斗,把中國的未來建設得更加美好。

(作者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直黨建》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